衛所的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有些像世兵製,又與府兵製相似。
營兵並非世襲,而是實行募兵製。
自大魏世宗皇帝以來,因為衛所製日益廢弛的緣故,募兵製開始成為兵力的重要來源,有名的精兵都是良家子從軍,招募而來的士兵不會終身從軍,這便是營兵。
正因為如此,衛所和營兵有兩套截然不同的官職。
衛所是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百戶、總旗、小旗。
營兵則是提督軍務總兵官、總兵官、協守副總兵官、參將、遊擊、守備、千總、把總、哨官、隊長、什長。
若是幾個總兵官協同作戰,朝廷會派出一位總督居中調度,又稱經略或者督師。
若是武官獨當一麵,則會派一名五軍都督府的都督,掛大將軍印。大魏律製,有事征伐,則命都督佩印以往,旋師則上交所佩印於朝,大將軍印有三,分彆是征虜大將軍、平虜大將軍、鎮朔大將軍。
待到大玄取代大魏,廢黜了五軍都督府和大部分衛所,隻剩下青鸞衛,所以青鸞衛仍舊延續衛所官製,以指揮使為主官。
衛所製度分為都、衛、所三級。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最高長官為“都指揮使”,正二品,隸屬於五軍都督府。
都指揮使司下麵設衛,長官為“衛指揮使”,衛下麵是千戶所和百戶所。
皇帝親軍上二十二衛,稱“親軍指揮使司”,不隸都司和五軍都督府。
換而言之,“衛”正常上麵是“都”,但青鸞衛的全稱是“青鸞衛親軍指揮使司”,是直接隸屬於皇帝,所以沒有上麵的“都”,自然也沒有“都指揮使”,隻有“衛指揮使”,簡稱指揮使,正三品。
在前朝時,皇帝多半會以都督、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兼任青鸞衛指揮使,使其成為一品、二品的公卿重臣。隻是本朝已無五軍都督府和都司,故而青鸞衛的主官最高隻能到正三品,權重卻位卑。
世人口中的“黑衣人”則是營兵,實行另一套官製。
其實最早時候,指揮使鎮守地方,總兵官是為臨時職務,是大軍出征時的最高統帥。待到後來,衛所製度開始崩潰,總兵官成為地方駐守最高武官,取代了指揮使的職能。
大玄朝廷在常設總兵官的同時又增設提督軍務總兵官,與巡撫平級,兩者是為一州之內的最高文武官員,其次才是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總兵官。
總督則是節製數州之地,掌握軍政大權。
因為總督的全稱是兵部尚書兼右都禦史總督某州、某州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故而總督既有巡撫的民政之權,又有提督軍務總兵官的兵事之權,是為真正的封疆大吏。
張月鹿說的千總就是本地的黑衣人。
若論單打獨鬥,或是小隊人馬交手,黑衣人定然不是青鸞衛的對手,可如果是大隊人馬作戰,或者攻城拔寨,則是黑衣人更勝一籌。人數越多,懸殊也就越大。
張月鹿身為道門之人,當然無權調動地方縣令和守備,可百戶所中還有一位青鸞衛鎮撫使,他身負上命,是為欽差,能以欽差的身份調動人馬。
羅驍心領神會,立刻往百戶所而去,同時命令其餘青鸞衛暫時聽從張月鹿調遣。
張月鹿也不客氣,吩咐道“先把這位夏員外的宅子給圍了,不要放走一個人。”
幾名青鸞衛總旗轟然領命。
齊玄素見此情景,不由感慨道“過去孤身行走江湖,總是以寡敵眾,幾時想過能有這般陣仗,不過話說回來,仗勢壓人的感覺,還真不賴。”
張月鹿道“世上之事最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敵我不分。如今隱藏在我們之中的妖人已經被揪了出來,敵我涇渭分明,便可動用公器,一舉殲滅。”
齊玄素聽到這話,臉色微微一僵,有些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