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histler測試版,便是後來的x係統。
swhistler總共分為了ernal(個人版)、rofessional(專業版)、server(服務器版)以及advancedserver(高級服務器版)。
與x商業版比起來,swhistler的功能其實更全,如果說x係統是為了奔騰3和奔騰4而生,那swhistler就是為了奔騰1和奔騰2而存在。
操作係統這一塊,其實門道非常多。
每一款操作係統都是為了不斷淘汰老c在研發,它們就像是後期的ios係統,不斷推動蘋果手機進入一個又一個銷量高峰。
奔騰1的電腦安裝98會很順暢,可若是安裝了x,根本就不可能跑的動。
前世一些卡頓到不能使用的機型,安裝了成毅公司修改的精簡x係統,依舊可以再戰三年。
而眼下,即將誕生的x係統,將會大麵積的淘汰奔騰2以下的機型,讓奔騰3和奔騰4進入銷售的爆發期。
成毅在網上搜索了一會兒,勉強找到了一個swhistler個人版,看著340b大小的軟件,成毅感覺到今晚要上通宵了。
好在現在每層樓都安裝了一條8的寬帶,成毅等於是獨享了8網速。
下載了兩個多小時,總算是下載完畢。
他將操作係統拆分,開始輕車熟路的梳理起來。
亂七八糟的功能,統統刪除。
自帶升級程序的功能,全部禁止。
他要做一個精簡到極限的係統,能夠讓賽揚1健步如飛的係統!
很多人都覺得,電腦卡頓是因為軟件更新的太快導致電腦配置跟不上,其實電腦卡頓的核心,就在於操作係統的定時升級。
它會不斷地悄悄升級你的係統,讓你的電腦越來越卡,迫使你儘快的更換電腦。
而這個階段,正是微軟最為猖狂的時候,因為他們不光開發操作係統,甚至還開發軟件以及銷售c。
他們借助操作係統,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真正做到了電腦一年一換新,97年的奔騰2、98年的賽揚1、99年的奔騰3、00年的賽揚2、01年的奔騰4。
從未有過一個時代,電腦更新頻次達到了這等速度,幾乎做到了電腦一年一換新。
這個問題,也引發了世界聞名的微軟分解案,2001年,美國聯邦法官認定微軟公司存在壟斷行為,宣布將微軟一分為二,拆成兩家獨立的公司,一個為icroftbe,專注於操作係統業務;一個為icroftred,主攻微軟的軟件項目和c產品。
該次事件以後,電腦更換頻率大幅度降低,奔騰4哪怕是到了2005年,依舊快的飛起。
足足修改了三個多小時,成毅將這個功能臃腫的swhistler直接剃禿了。
從340b瞬間變成了80b。
在前世,他們曾經將17g的x係統刪減到了216b,那個精簡x係統在網上的下載量超過3700萬,拯救了無數老邁的低配電腦,當然了,使用的代價就是要忍受他們的彈窗廣告。
“完美!再把林青茵需要的功能寫進去。”成毅再次打開編譯器,將多終端串聯的功能寫入了係統中。
“這才叫他媽的純淨係統!我可真是個天才。”看著自己刪減的係統,成毅滿意的笑了:“這個係統,就起名天才係統吧。”
有了這個係統,他的賽揚1還能再戰三年!
隻可惜,係統內核不開源,他隻能刪刪減減,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修改。
仔細測試了幾遍係統,確定沒問題之後,成毅又通過局域網將係統安裝在了二樓的主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