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時候,國家舉行了第一屆評酒會,入圍的名酒有茅台、汾酒、瀘州老窖和西鳳酒。
之後的1963年,舉行了第二屆評酒會,則是評選出了8大名酒,分彆是五糧液、古井貢酒、瀘州老窖、全興大曲、茅台、西鳳酒、汾酒和董酒。
計劃經濟下,這些名酒市場份額不低,還需要票,是特供酒,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對白酒行業的扶持,各地的白酒企業都紛紛冒出來。
競爭激烈的很。
哪怕是茅台,五糧液這類酒水,在外地的市場份額也會受到強烈衝擊!
市場份額一直被擠壓!
前世茅台廠曆任掌門人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才讓茅台廠茅台酒成為白酒行業的龍頭。
周高廉作為第二任茅台掌門人,主要的貢獻是打破大鍋飯,扭虧為盈,提高了茅台廠的效率和產量。
真正搭建茅台銷售網的是第三任掌門人,而陳浩決定幫周高廉一把,讓茅台廠在周高廉手上就將銷售網絡搭建起來。
卡在這個節點上麵,自己也能夠將利益最大化,通過跟周高廉的聯係,拿到茅台酒更多批條,同時爭取以經銷商的身份跟茅台廠和周高廉更加深入的合作。
“生產和銷售都是有計劃的,原料方麵都有相關部門幫著協調,而銷售的對象同樣也都定了下來,就是要發展銷售業務,能活動的空間也有限。”李章明說道。
“市酒廠就是如此,除了一開始就建立合作的單位,再想要向外擴展業務,很難。”
“是這個道理,彆的單位有合作的酒廠,哪會放棄原先的合作對象,去跟另外的酒廠合作,那不是得罪人嗎?而且也違背了計劃經濟。”有人跟著附和。
“質量和產量方麵,還是應該提升。”陳浩道,“至於合作單位等問題,我個人還是跟之前一樣的看法,肯定會發生大的改變。”
他隻拋出自己的觀念,不指望其他人能夠聽進去。
好多人,無論是百姓,還是在企事業單位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思維很固執。
“茅台廠前段時間恢複了產品檢驗科,對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要求和監督,產品的合格率提升了不少。”周高廉說道。
“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既是對酒廠負責,也是對顧客負責,陳浩同誌說的很有道理。”
工資有高有低,按勞分配,是資本主義,對產品嚴格要求,也被說成是故意為難工人階級。
不少廠的質檢流於形式,產品檢驗科甚至被撤銷了,沒有質檢。
茅台廠也是如此,最近周高廉才恢複了質檢工作,控製產品質量,實行按勞分配,而不是搞大鍋飯,平均主義。
“陳浩同誌,你有沒有興趣到茅台廠工作?”周高廉忽然說道。
他對陳浩發出了邀請。
一石激起千層浪,會議室裡,李章明,童永昌等人目瞪口呆,對周高廉的這個邀請感到驚訝。
“我是農民。”陳浩道,“是農業戶口,老婆和孩子都在村子裡。”
他也有點意外,沒想到周高廉居然會邀請他到茅台廠工作。
“我既然讓你去茅台廠,這些問題自然會幫你解決。”周高廉笑著道。
“茅台廠有用工名額,我給你兩個,你一個,你內人一個,至於你的孩子,等將來成年了,肯定也會優先進茅台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