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孫策領兵在曲阿,經過與諸大臣商議過後,最終還是決定優先攻打吳郡。
他派遣程普自丹陽繞至吳郡後背,從烏程出發,攻打許貢。
又命朱治自錢塘出發,也是自後背出發,攻打許貢。
為何一定要從吳郡的後背進攻?
因為古代南方開發的晚,曲阿通往吳郡的路,大部分都是湖泊、沼澤。
很難讓大軍通過通過。
孫策隻能讓程普、朱治領兵往南攻取。
在麵對強大的孫氏將領麵前,許貢全無抵抗之力。
不到一月時間,便被孫策攻破。
許貢兵敗,倉皇逃往烏程,投靠當地的宗帥嚴白虎。
孫策對戰事又驚又喜,如果進行的順利的話。
在明年之前,他不僅能打下吳郡,更能打下會稽。
現在吳郡就剩下西邊的嚴白虎沒有解決了。
吳景為首的大臣,紛紛向孫策諫言,先滅嚴白虎,再攻會稽。
孫策卻大笑說道:
“虎等群盜耳,非有大誌,早晚為吾所擒也。”
“我們仍舊將會稽作為戰略目標,不予更改。”
“在明年開春之前,務必將吳郡、會稽全部拿下。”
“屆時,皆不懼袁術,也不畏劉備矣!”
正說間,人報壽春使者來到。
孫策麵色一怔,連忙接見了壽春來使。
壽春使者當即表明來意,言說袁公欲使孫策返回壽春。
聽候調用,以防備曹操、劉備來攻。
麵對袁術突然下達的命令,孫策臉色變得沉重起來。
他急忙召集諸大臣商議。
孫策倒是不懼怕嚴白虎、許貢等人,但現在卻不得不看袁術的態度。
此前他領兵過江,攻打丹陽和吳郡時,是專門給袁術報備過的。
等於孫策之前的軍事行動,是獲得了袁術授權的。
但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可沒有袁術授權了。
孫策接下來要再加兵會稽,這已經引起了袁術的警覺。
所以明麵上召孫策回壽春守備曹操、劉備,暗地裡卻又怕他在江東做大。
其實,
袁術早就知道孫策對自己的忠誠度不好評估了。
並且他對孫策的信任降低到了一個危險的臨界值。
此前他先是許諾孫策當九江太守,結果自食其言。
後來又許諾打下了廬江,就讓孫策當廬江太守,結果再次食言。
其實袁術食言也就罷了,但孫策幫你打下了一個郡,你連一點務虛的賞賜都沒有。
是真的連一點錢,連一個虛職都沒有給孫策。
這讓孫策對袁術失望透頂。
史書叫,“術知其恨。”
就是袁術知道孫策怨恨自己,卻仍然輕慢孫策。
所以骷髏王之名實至名歸。
但袁術也想了一個辦法來調教孫策。
孫策當時主動請求離開壽春,去攻打劉繇。
袁術同意了,但隻給了孫策一千人馬。
他想著孫策這一千人,肯定乾不過劉繇的數萬大軍。
讓年輕人接受一點社會的毒打吧,等你孫策失敗了之後,再哭著喊著回來求我袁術的時候。
那時候就好拿捏了。
隻是誰也沒想到,孫策幾個月時間就支棱起來了。
人都還沒離開九江,原來一千多的人馬,就直接發展到了五六千人。
儘管孫策現在已經打下了吳郡,但他仍然沒有下定決心和袁術決裂。
因為孫家目前還離不開袁氏的支持。
孫策自己的軍職都是來自袁術的表奏,不奉袁術為主,他能拿什麼身份來統領現在的這兩萬大軍?
失去身份的孫策,還能留住手下這些人才嗎?
吳地的士大夫又會怎麼去看待孫策呢?
這些問題都需要孫策去考慮。
“袁將軍傳令使我返回壽春,此一去,恐再難返回江東。”
孫策眉頭皺起,躊躇難定。
周瑜分析道:
“徐州、兗州都在征兵備戰,不日便要征伐袁術。”
“袁術敗亡隻是時間問題,伯符切不可此時斷絕前程,返回壽春。”
孫策點了點頭,蹙眉道:
“我雖知此理,但奈何壽春催得緊,我不得不做出回應。”
孫策並未得到進攻會稽的軍事授權。
他要想繼續往南攻打會稽,就得得到袁術的首肯。
那袁術要如何才能同意呢?
其實孫策已經想好了應對的辦法。
“舅父、堂兄。”
孫策來到了吳景、孫賁的跟前。
“我欲使汝二人返回壽春,不知二位尊意如何?”
這……
吳景與孫賁對視一眼。
說是返回壽春,實則就是想把他們送到壽春去當人質啊。
孫策為何要這樣做?
這就不得不提孫家的特殊情況了。
孫堅死後,孫家其實一分為三。
堂兄孫賁才是繼承孫堅主要部曲的人。
舅父吳景是袁術手下大將,手裡的部曲亦不在少數。
且兩人都身居高位。
反觀孫策呢?
身無寸職,手無寸兵。
是孫家裡麵最弱勢的一方,怎麼也輪不到他來當孫家家主。
包括孫策渡江攻打劉繇時,吳景、孫賁才是主將,孫策隻是打輔助而已。
但就是在攻打劉繇這一路上,孫策展現出了過人的武勇與軍事指揮才能。
並且廬江舒縣的周瑜也在這時候為孫策提供了鼎力支持,擴大了孫策的影響力。
孫策很快便成為了孫家毫無爭議的新家主。
等於孫策原本從吳景、孫賁的下級,變為了上級。
這對吳景、孫賁的心態其實是有影響的。
可以參考曹操與張邈,也是下級變上級。
所以如何安置吳景、孫賁,對於此時年僅22歲的孫策,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這也是袁術與孫策之間的博弈。
孫策此前在袁術手下時,就曾乾過暗地裡接走家小這種事,而且乾的非常熟練。
袁術不得不防一手。
他知道自己不好讓孫策回來,但仍舊向他施壓,要麼你回來,要麼你就送兩個人質回來。
這兩人人質地位肯定不能輕,不然袁術不買賬。
所以孫策使出了這條陽謀,打算讓舅父吳景、堂兄孫賁返回壽春。
為何是陽謀?
因為吳景、孫賁此時的官職其實是要比孫策高的。
在攻打劉繇時,這二人才是名義上的指揮官。
現在戰役有了結果,自然應該讓吳景、孫賁返回壽春彙報工作。
這是於公來講。
於私來講,這也是孫策在軍中“去孫賁化”,“去吳景化”。
可以給他手下這支隊伍,做思想統一。
這並不是什麼刻薄寡恩,而是這個年代家族的必然選擇。
包括孫策死後,孫權也做了大量的“去孫策化”,為得就是統一聲音,方便組織。
吳景、孫賁皆明白孫策的用意。
孫策麵上雖在與二人商議,實則卻不容拒絕。
無奈之下,隻得拱手道:
“遵命!”
二人沒有再喊“伯符”,他們也知道孫策現在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晚輩了。
而是孫家的新任家主。
家主不能回壽春做人質,隻能他們倆回去。
他們不能拒絕家主的命令,否則便是自絕於家族。
二人之後,孫策情緒十分穩定。
麵上仍舊波瀾不驚,隻是淡淡吩咐身旁的周瑜道:
“公瑾,即刻去調兵,準備南下攻打會稽。”
“喏!”
周瑜領命而去。
……
……
時間很快來到了八月份。
距離秋收已經不遠,徐州這邊全體上下都在緊鑼密鼓的備戰淮南戰事。
而李翊這期間,又乾了一件大事。
這日,他正在營旅之中,與關羽、牽招、徐盛、太史慈等軍事高層開會。
大家全都在聚精會神,聽取李翊軍師的講述。
所聊的內容,也無非是關於淮南戰事的問題。
其中重點聊到了袁術的首府壽春。
此乃江淮第一大城,三國時期的重鎮,易守難攻。
這裡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於屯耕,其地利足以為戰守之資。
所謂守江必守淮,想要保住江南,就必須保住淮河。
而壽春正對潁口,也就是潁水與淮河的交彙口。
隻要擋住上遊來敵,便可保江南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