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
曹操聽得李翊此言,麵色微變。
但還是未做聲張,任由李翊說去。
劉備微微一笑,又問:
“袁紹來陳地求封,當何以應對?”
李翊不假思索,答:
“且先看袁使有何話說。”
於是,將袁使帶上來,問他袁紹遣使入朝,欲求封何職。
袁使畏懼二人聲勢,心知若不經此二人之手,斷難見到天子。
便將袁紹的述求,如實說了。
即袁紹欲求封大將軍之位,假節,總督幽、並、青、冀軍馬。
唔……
聽完袁紹的述求,曹操、劉備對視一眼,此輩野心著實不小。
大將軍之位位列三公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假節即代表天子出行,有便宜行事之權。
督幽、並、青、冀人馬即是為了名義上獲得支持,合法占據北方四州。
曹操、劉備聽完袁紹的述求,俱是陷入了沉默。
俄頃,曹操先開口問:
“奉孝,汝以為如何?”
郭嘉蹙眉,道:
“此必為袁紹試探,欲看我河南動作。”
劉備開口問身旁的李翊,道:
“袁本初野心勃勃,欲假節督四州兵馬,子玉以為當如何應之?”
李翊答道:
“總督幽、並、青、冀四州人馬,並非沒有先例。”
“前將軍、易侯公孫瓚、亦是假節督此四州。”
言外之意,自是勸劉備不要把袁紹此次求封看得太重。
畢竟政治博弈到底是一場臉麵遊戲。
袁紹肯來朝廷走個過場,就是不想撕破臉。
你封不封給人家,人家都已經實控了四州。
其實,天子即漢室朝廷的作用,隻對政治白癡有用。
比如說呂布。
遇上真正的政治家,基本上就隻能是走個過場,求一個好的名分了。
像河北沮授就說了,“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
即大家都是出來爭霸的,誰看不出你心裡麵那點小九九?
周瑜也對孫權說,“操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即你擁立天子想用政治名號壓人家一頭,人家照樣會給你打上漢賊的旗號來反對你。
總之一句話,政治集團的博弈主打一個臉麵。
臉麵不要了,那是流氓集團的思維,不是政治人物的思維。
大家都知道漢室和天子是個什麼情況,也知道大家都懷著什麼樣的心思。
隻要大家不點破說出來,就相互做一做麵子功夫便好。
在新三國裡就有一個誤導了許多人的曆史誤區。
即袁紹不接曹操發來的天子詔,雖然是恩詔,對他有利。
但理由是如果他接了,就等於是承認了天子是合法的。
明日來個惡詔他就得接,所以恩詔就不接。
這種蠢貨邏輯居然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接對自己有利的詔書,不接對自己不利的詔書,這不是政治人物的常規操作嗎?
因為曆史上的諸侯就是這麼乾的。
曹操接到天子後,封自己為大將軍,給袁紹封太尉,壓了袁紹一頭。
人家袁紹根本不認,一句此亂命也就擋回去了。
後來嚇得曹操趕緊認錯,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了袁紹,給他假節,督四州兵馬。
這是對袁紹有利的詔書,所以袁紹就認了。
在絕對的實力麵前,天子及朝廷就是走個過場。
諸侯們想不接對自己不利的詔書,理由多了去了。
隻要你麵子功夫做到位,沒有人會反對你。
包括曹操在擁立天子之後,彆人上表求封,曹操基本上是能封就封。
因為他知道自己封不封,人家都是自己地盤上的地頭蛇。
那還不如給他封了,賣他一個人情。
順便還能提高漢室朝廷的權威,因為諸侯們求封進貢,就是間接地認可朝廷。
“既為袁紹試探之意,不如許之,以慢其心。”
“然後我等結連河南之勢,以拒河北。”
郭嘉在旁側建議曹操答應袁紹的述求。
反正你封不封人家都已經控了四州之地了。
至於什麼假節也是走個過場,之前李傕、郭汜亂政的時候,就一堆人假節,早不值錢了。
嗯……
曹操一頷首,又看向劉備,問:
“玄德以為如何?”
劉備眉宇間一川不平,分析道:
“袁紹勢大,周無強敵能夠製衡。”
“若冒然開戰,誠難與之相抗。”
“今宜緩圖,然後伺機而動。”
袁神之所以強大,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四世三公的背景,有著富饒的河北。
更重要的是,它地理位置好,周邊沒有強敵。
最北方的烏桓人還是他的盟友。
等於說袁紹隻要一統北方,專心往南懟就行了,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就算把軍隊全部拉到前線去都沒問題。
要不然生產力差距再大,官渡之戰袁紹也不可能拉出數倍於曹操的兵力。
當時袁曹大戰的情況就是,
袁紹隻有一個對手,曹操隻有一個隊友。
曹操東南西北都有敵人,必須分兵去守。
所以一統河南的曹操,沒辦法爆兵去跟袁紹相抗。
這也是為什麼李翊如此重視曹劉同盟的原因。
袁神太過強大,想玩兒遠交近攻都沒轍,隻能硬打。
“雖然如此,也不好如此將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
李翊在一旁諫言。
曹操、劉備俱是將目光落在李翊身上,問他這是何意。
“袁紹既然上表朝廷,請求冊封,就該遣使進貢。”
“繳納賦稅錢糧,以明其忠義之心。”
曹操、劉備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李翊的意思是讓袁紹進貢繳賦,說白了就是錢買官唄。
這事兒曹操有經驗啊,他爹就是了一億錢買的太尉。
“……善,既如此,就照子玉之言所辦。”
劉備欣然同意李翊的提議。
這個遣使進貢也是各地諸侯的常規操作了。
以袁紹的家大業大,不會舍不得這點錢的。
當然了,數目也不能開的太高,不然袁紹再有錢也不會當冤大頭。
大戰在即,能小賺一點就小賺一點吧。
在打發了袁紹使臣之後,曹劉又命孫策使者來見。
還是直接開門見山,問孫策想要什麼。
比起袁紹,孫策可就更需要朝廷的認可了。
人袁神家大業大,四世三公,有直接不要天子的底氣。
但孫策就一個“反賊”袁術封的殄寇將軍,在沒有詔命的前提下,跑到人江東去攻打人家的地盤。
直接被江東士族定義為了“造逆”。
用遊戲的思維解釋,就是孫策在沒有“偽造宣稱”的情況下開戰,降“穩定”,加“厭戰度”,大失人心。
所以孫策剛剛打下吳郡、會稽,就迫不及待地遣使入朝,請求冊封。
朝貢的禮物,是尋常諸侯的兩倍。
而這名孫吳使者,乃孫策帳下奉正都尉劉由也。
他向曹操、劉備躬身說道:
“曹司空,劉將軍,吾主孫策此次平定江東叛亂有功,故而遣我來請求封賞。”
曹劉當然知道這是劉由的場麵話,也不戳穿他,便問他具體的封賞內容。
劉由見此,非常識趣地先將貢品清單獻上。
俱是江東的珍奇之物,還有不少糧秣。
雖然這些貢品對曹操、劉備這樣的大諸侯而言,不夠塞牙縫的。
但誰又會嫌口袋裡錢多呢?
二人看完清單之後,曹操先開口說道:
“我聞汝主孫策,擅殺朝廷大員,據江東之地,又不來向朝廷進貢。”
“該當何罪?”
劉由喏喏道:
“此中必有誤會,吾主在江東之地,所殺之人皆為叛逆。”
“大軍所過之處,與民秋毫無犯,有口皆碑。”
“曹司空若是不信,可差人去探。”
這名孫吳使者玩了一個避重就輕的把戲。
孫策嚴明軍紀,確實拉攏到了江東軍民的支持。
但反對他的江東士族,都被他突突了。
現在就算讓曹操去探查,也隻能看到讚賞孫策的老百姓,哪裡還會有反對他的士族發聲?
劉備則道:
“既然汝主有功於朝廷,就該向朝廷上貢,每年不可少。”
依然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的恩威並施把戲。
劉由連連稱是。
“劉將軍教訓的是,隻因此前盜賊蜂起,路途艱難,不得通進,故而延了路程。”
“現在吾主掃平江東,已無盜賊。”
“以後每年都能向朝廷進貢了。”
劉備與曹操又對視一眼,旋即示意劉由把孫策請求冊封的書劄取上來。
其大致內容為,
孫策請封為會稽太守,吳景為丹陽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同時,
孫策以江東西南多山越為由,為了更好的維護豫章郡的穩定。
請求將豫章一分為二,北麵為豫章郡,南麵為廬陵郡。
並請求冊封孫賁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
光看這個冊封表,其實不難發現漢末諸侯用人的習慣,都是一律用宗室武將。
曹操用他的曹氏、夏侯氏。
孫策用他的孫氏。
袁紹也是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外甥各領北方一州。
不過孫策這個請封的表文,胃口未免就太大了。
若按曆史線來看,孫策確實吞並了整個江東。
但現在的孫策,手中不過吳郡、會稽兩地而已。
卻把江東各郡給手下人封了個遍,等於是索要了整個江東的宣稱。
那他之後攻打剩餘郡縣,就有名正言順的理由了。
毫無疑問,此舉幾乎遭到了曹操、劉備的同時反對。
要是孫策真是隻想要會稽、吳郡的話,那兩人基本上就送他一個順水人情了。
畢竟這兩地本來就在他手裡。
但孫策卻還索要了豫章、丹陽的宣稱,這是曹劉不能接受的。
站在劉備的利益角度講,
靠著李翊納袁氏女的建議,劉備也算是與四世三公有姻親關係了。
此時的丹陽太守袁胤,就是袁氏女的從叔。
通過牽線搭橋,袁胤已經口頭上歸順徐州,願意成為徐州的附庸了。
之後河北大戰之時,袁胤也可以輸送驍勇善戰的丹陽兵來前線助力,為徐州輸血。
要是給吳景封丹陽太守,那不等於是直接把袁胤給賣了嗎?
而站在曹操的利益角度講,
他在江南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廬江。
廬江雖然還沒侵占完,但隻是時間問題。
一旦把廬江全部吞下,就直接與豫章接壤了。
等於說,在不破壞曹劉同盟的前提條件下。
如果曹操想繼續往江南擴張,就隻能打豫章。
若是同意把豫章太守封給孫賁,甚至將之一分為二。
損害的無疑是曹營的利益。
“此舉甚為不妥,孫策借父之名,並無大功於朝廷。”
“何等以封江東諸郡?”
“曹某不同意!”
曹操率先出來反駁,拒絕了孫策這封表文。
劉備亦道:
“不錯,曹司空所言有理。”
“今豫章太守華歆華子魚乃是天子親自任命的豫章太守,其在任時,為政清廉,不煩百姓。”
“吏民皆感而愛之,孫策無端略地江東,朝廷尚未罪責,怎敢求封豫章太守?”
“至於丹陽太守袁胤,其在任時,亦無過錯。”
“無端免其職務,恐有傷陛下賞罰之明。”
曹操、劉備意見一致,將孫策的請求直接駁回。
劉由也知道,若不得二人同意,孫策斷不能得到朝廷認可。
所以他此次也是有備而來,又道:
“曹司空,劉將軍,吾主此次遣由來,除向朝廷進貢之外。”
“另使我送兩位一些禮物,權表我主心意。”
話落,又將兩封禮物清單,分彆交到曹操、劉備手中。
這清單上的禮物,比向朝廷進貢的物品還多。
古代是非常重視數量的,經常通過數量來彰顯階級地位上的差距。
孫策用倍數於進貢的禮物,獻給曹劉。
其意思就等於是承認了曹劉兩家的地位,是淩駕於朝廷之上的。
給你一份尊重,願你也能還我一份尊重。
不過,僅是這些,很明顯是難以打動兩名政客的心的。
劉由見曹操、劉備臉色並無絲毫變化,知他二人並不滿足於此。
於是又小聲說道:
“吾主知曹司空與劉將軍目前專注於河北之事,吾主願為兩位分憂。”
果然,此話一處,曹操、劉備俱是精神一振。
要是談對付袁紹的事兒,那他們可就不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