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馬超因屢犯魏國邊境,招來了曹操一係列的報複打擊。
曹操用馬騰為人質,脅迫馬超交出並州兵權。
馬超躊躇難決,問計於龐統。
龐統言道:
“將軍豈不聞大行不顧細謹?”
“今齊王以並州之事儘托將軍,委以重任。”
“將軍豈欲負齊王厚望乎?”
“況此為曹操釣鼇之計,將軍若降,必為所烹。”
“今曹賊所以不敢加刃馬公者,惟憚將軍鐵騎虎嘯並州耳。”
“若解甲往鄴——”
“則父子俱為庖廚俎上之肉,任其宰割矣!”
手上有兵權,曹操出於忌憚,不敢動馬騰。
手上無兵權,曹操再無顧忌,馬騰父子俱成砧上之魚。
在龐統的開導下,馬超乃釋心結。
堅定了自己抗曹的決心,並不向曹操投降。
曹操聞說馬超不降,大怒,即命人斬了在鄴的馬騰父子。
程昱急忙攔住,勸曹操說道:
“明公且慢。”
“今馬超據險抗命,若戮其父,是授彼複仇之柄也。”
“莫若羈縻馬氏父子,使馬兒瞻前顧後,不敢輕動。”
曹操乃納程昱之言,暫不殺馬騰父子。
又唯恐深陷與馬超的戰事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乃留曹洪守壺關,自提大軍回去了。
……
話分兩頭。
卻說孫權得了劉備的資助,遂有了敢挑戰曹操的底氣。
此前在與劉表的戰事爭鬥之中,由於劉表不願使荊州下場,使得孫權很快攻破了廬江。
廬江太守劉勳向孫權投降。
今有齊國為後台,孫權乃召群臣商議,如何取曹操的北廬江。
眾臣皆曰:“此大任非周郎不能當也。”
孫權大喜,即召周瑜過來,問策於他。
周瑜言道:
“前降廬江時,劉勳舉眾投降。”
“劉勳乃曹操故友,今可使劉勳詐降,以賺曹軍。”
孫權乃用周瑜之計,密召劉勳。
使他作書,向北廬江投降。
並承諾,“若破廬江,卿為頭功。”
劉勳不敢違命,即擬了降書,發往北廬江。
廬江太守乃曹休也,時年二十七歲。
曹休為曹操族子,幼年時因天下大亂,流亡於吳地。
曹操舉兵後,便從千裡之外,北歸中原,向曹操效力。
曹操稱讚其為,“吾家千裡駒。”
又因其早年流於吳地,出於曆練,乃命他為廬江太守。
曹休得劉勳書,書中備言劉勳無奈降吳之事。
希望尋找機會,投靠曹操。
於是承諾在三日後,舉兵為內應,助曹休平定南廬江。
曹休召左右人問:
“劉勳言說要舉兵為我內應,助我收南廬江。”
“諸公以為此計可行否?”
左右人紛紛諫道:
“吳人多詐,未可輕信。”
曹休卻道:
“劉勳乃魏公故友,兵敗無奈投於孫氏門下。”
“公等又何疑焉?”
人們隻會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事情。
眼下的曹休,正值年輕氣盛之時。
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功,為曹操稱公作賀禮。
若是能夠幫曹操平定南廬江,將能夠極大的擴張魏國在南方的勢力。
所以與其說曹休相信劉勳,不如說他是潛意識裡希望劉勳是真心投降。
左右人再道:
“縱然要收降劉勳,至少先通報一聲魏公才好。”
曹休不耐煩道:
“廬江往返鄴城,少說一月有餘。”
“若耽誤太久,吳人便有了防備。”
於是不聽眾人之言,執意進兵南廬江。
早有人報知周瑜,周瑜喜謂眾人說道:
“曹休以親見任,非智勇之將也。”
“今輕信劉勳誘言,深入重地。”
“我以伏兵擊之,曹休必敗。”
“此天助我東吳也。”
於是命陸遜引五千人馬,伏於夭桂山處。
又命呂蒙引五千人馬,伏於龍舒處。
曹休依言引兵而進,行至正中一蘆葦蕩處。
曹休暗疑,思量蘆葦蕩是一個設伏兵的好去處。
可劉勳獻給自己的圖冊中,卻並未提及此間有一處蘆葦蕩。
何也?
曹休心中揚起一股不好的預感,隻聽得一聲號響。
呂蒙率弩手千餘眾先出,箭帶硫磺,射燃蘆葦。
立時火光驟起,黑煙鋪地襲來。
曹休大呼:“吾中計矣!”
於是即命人撤退。
陸遜趁勢從夭桂山中殺出。
所驅之前部,正是丹陽精卒。
眾丹陽戰士,齊齊從草垛中躍出,人手持丈二長矛,專刺馬腹。
魏軍被打得措手不及,被火逼入沼澤,陷斃者數以千計。
曹休金盔墜地,親執長槊突圍,身被六創,方得脫重圍。
一夜奮戰,曹休早已是蓬頭垢麵,灰頭土臉。
殘部退回北廬江時,清點僅餘人馬,忽見林間懸布幡,上書:
“謝文烈饋贈甲胄糧秣,他日必親赴鄴都答禮!”
“落款:江東周郎。”
曹休見此,大叫一聲。
吐血昏厥,倒在地上。
眾急救起,良久方醒。
曹休精神頹廢,顫聲對眾人說道:
“吾不聽公等良言,乃有此敗。”
“今損兵折將,吾無顏回去見魏公。”
眾人紛紛道:
“吳人勝了一場,必定趁勢來取廬江。”
“將軍要早作準備!”
曹休無奈,隻得打起精神,收整殘兵敗將,回北廬江去。
而周瑜也的確趁著大勝,立馬作出了一舉奪下整個廬江的部署。
“魏軍新敗,膽氣已墮。”
“當乘勢北進,一舉而定淮南!”
“如若有遲,曹魏便有了防備。”
兵貴神速,周瑜現在就是要打一個時間差。
他不希望曹操反應過來,派兵來救曹休。
不然僅憑東吳現有的實力,還不足以與曹魏抗衡。
於是將兵分作三路。
一路使呂蒙率舟師八千溯濡須水而上,截曹軍糧道。
一路令陸遜引輕騎三千,晝伏夜行,潛襲安風津。
自己則親統一萬大軍,鼓行而進,直逼北廬江城下。
雖然曹休敗了一陣,但好在城池尚堅固。
曹休這下也不敢出戰了,隻命人固守城池,堅壁不出。
一麵又發書,先遣人至汝南李通處求救,然後再報魏公。
曹休的思路很清晰。
若是直接稟報曹操,前後耽誤的時間就太久了。
還是先就近原則,把廬江之圍解了再說。
周瑜至城下時,先叫人圍住,然後謂身邊人道:
“曹休堅壁不出,必是在等候援軍。”
“今若費日月而奪堅城,曹魏援軍驟至。”
“我意趁著軍士士氣方銳,正可乘此銳氣,奮力攻擊。”
“來日平明進兵,午未時便當破城。”
於是,於次日五更造飯,三軍鼓噪大進。
城上矢石齊下,陳武手執鐵鏈,冒矢石而上。
早早登城,士卒皆一擁而上。
曹休見大勢已去,隻得棄了廬江,望北而逃。
時汝南李通,引軍至半路,正欲來救曹休。
哨馬卻報廬江已失,李通隻得回兵歸了汝南。
周瑜既克北廬江,由此儘收廬江全境。
先使人獻捷孫權,然後大犒三軍,設宴慶功。
孫權得了廬江,自己也是高興不已。
為何?
廬江即淮南也。
早在曹劉盟軍攻滅袁術時,兩家就一起合作,修了芍陂水渠。
用此水渠,灌溉淮南良田。
每年產糧甚巨。
等於孫權這是把曹操多年的耕耘成果,一舉給收入了囊中。
同時廬江的地理位置也極為重要。
它雖然沒有長江天險,但卻有著大量的水網。
包括淮水、濡須水、潁水、泱水等等。
這樣密布的水網,會使得陸軍行進極為緩慢。
給了防守者大量的準備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此前征袁術時,曹操的行軍速度遠比劉備行軍速度要慢的原因。
同時也能解釋,為什麼南下要先打荊州。
往益州打是綿延不絕的群山,往揚州打是水網密布的河道。
當然了,孫權從虎口拔牙的行為,除得到廬江之外。
還將得到盛怒的曹賊。
孫權也擔心會遭來曹操的報複。
廬江還沒捂熱,也給奪了回去。
於是便命人發書往徐州,問劉備下一步該怎麼做。
表麵是詢問,實則是希望他能幫自己頂住曹操的壓力。
未多久,劉備回信。
書略曰:
“得報廬江大捷,快慰平生。”
“曹賊失此重鎮,必如斷脊之犬,狂吠反噬。”
“吾已令陳元龍整飭廣陵水軍,旦夕可順流西援。”
“倘曹賊舉兵南下,自有徐州水軍,為君相助。”
“願將軍勿疑。”
話鋒一轉,劉備又寫道:
“然廬江乃江東門戶,曹賊早晚來取。”
“君宜深溝高壘,以待魏軍。”
“可收廬江舊部,以壯實力。”
“廣布烽燧於芍陂、巢湖。”
孫權觀其書,擲於案上,叱道:
“劉備何以老猾如此?”
“昔日彼令我發兵攻廬江,吾依言照做。”
“今開罪了曹操,彼許下的皆是空言,具體實際援助,隻字未提。”
“欲使吾家與曹操兩傷,彼好從中取利耶?”
蜜月期一過,孫權便忍不住破口大罵起來。
雖然劉備承諾了,會使廣陵水軍支援孫權。
但承諾怎麼比得上實際派兵過來,這樣實打實的好處?
到時候曹操真打過來,要是劉備不想支援,還不就是隨便找個借口敷衍過去了。
周瑜安慰孫權道:
“廬江之役,雖使劉備坐觀成敗,然細察其利,亦壯我軍。”
“我得廬江,魏人舟師再難順流窺我吳地。”
“廬江舊部儘為百戰銳卒,稍加撫慰便可為用。”
“早晚要取,何必計較劉備鼠竊之謀?”
孫權皺著眉,沉聲說道:
“可若無劉備相助,曹操大軍壓來,何以拒之?”
話落,陳武、黃蓋等將,紛紛擲杯吼道: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吾等千生萬死才奪下此城,豈能拱手讓給曹賊?”
孫權揮了揮手,蹙眉道:
“曹賊勢大,非劉備不能相抗。”
“彼若執意坐觀成敗,吾東吳早晚為曹操所滅。”
此前,劉備與他簽訂了一係列友好條約之時。
孫權實打實地從劉備那裡得到了好處,
包括糧秣器械,還有從丹陽處征募得到丹陽勁卒。
彼時孫權正是誌得意滿之時,以至於向曹操開戰的前一天都不帶皺眉頭的。
可但奪了曹操的廬江,而劉備對此事的態度,卻又有些曖昧不清時。
孫權的壓力一下子驟增。
感覺自己仿佛陷入了劉備的甜蜜陷阱之中,
先嘗到一點甜頭,結果等真得罪曹操後。
那就完全要看他劉備的臉色了。
陸遜見此,乃柔聲寬慰孫權說道:
“今曹操失廬江,必傾兵來犯。”
“劉備坐觀,雖懷卞莊刺虎之謀。”
“然以遜觀之,此局有驚無險。”
哦?
孫權眉梢一揚,連忙問:
“伯言此話何意?”
陸遜有條不紊地解釋道:
“如今魏國強,東吳弱。”
“若劉備執意坐觀成敗,則曹魏儘得江淮之地。”
“徐州之門戶亦將洞開,彼豈不知唇亡齒寒之理?”
“而曹操已遷都至魏郡鄴城,便說明其重心已在河北。”
“北有馬超、李翊,曹操焉能久耗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