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潼關西北那荒廢小村,韓文慶與旎嘯一彆之後,不一日出了陝西界,而後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地界,租得一輛馬車,一路行來,隻聞南華堡種種離奇傳聞。
言及旎嘯,率眾於南華堡與一股神秘勢力激戰,當地百姓驚恐萬分,更有傳言稱,南華堡上空神佛鬼怪交戰,大戰通宵方歇。
韓文慶聞此,心中更是迫切欲知旎嘯究竟是誰。
於是,他一路輾轉,終至平陽府趙城羅雲山,得見師父崔天華。
這崔天華,年歲已近九旬,一派仙風道骨之相,仿若不染塵埃的世外高人。
他鮮少涉足紅塵俗世,皆因那玄天閣往昔之時,曾弄得天怒人怨,滿城風雨。
其後,玄天閣掌門立下重誓,言三百年內,玄天閣門下弟子不得輕易涉足江湖,需隱匿於深山老林之中,以防朝廷與江湖勢力追殺,意圖斬草除根。
想那玄天閣未遭此劫之前,其內天材地寶,不知凡幾,猶如寶藏之海,璀璨奪目。
然而,大難臨頭之日,朝廷與各勢力蜂擁而至,一番哄搶之後,昔日繁華的玄天閣,終落得個門庭冷落,門下上千弟子,僅餘數人苟延殘喘。
不過在那大難之前,那時的玄天閣掌門,便已預見到此番劫難,故而將一部分財物異寶,秘密藏於他處。
此等隱秘,除掌門及幾位核心弟子之外,無人知曉。
那幾位僥幸逃出生天的弟子,於大山荒地之中,隱姓埋名,苟且偷生數十年。
其中一人,更是孤身前往元大都,隻為尋得掌門遺落的藏寶之地路線及鑰匙。
原來,那掌門身死皇宮之時,曾將藏寶之地的重要線索,藏於己身。
那玄天閣弟子,自去了大都之後,便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生死未卜。
而餘下的兩位弟子,無奈之下,隻得繼續尋覓藏身之所。
因玄天閣之名,再遭世間所不容,二人便不再以玄天閣自稱,偶遇山間樵夫,也隻道是方外閒雲野鶴之人。
時光荏苒,兩百餘載匆匆而過,那兩位弟子亦先後辭世。
因身處大山之中,難以尋覓合適的傳承弟子,故而二人所傳之脈,幾乎是僅收一人為徒,代代單傳。
且每代直至掌門臨終之際,方將昔日玄天閣傾覆的緣由,一一盤托而出,並將掌門之位,傳給唯一的徒弟。
歲月流轉,玄天閣一脈,幾經輾轉,終有一位掌門,於百年前,來到這羅雲山,於山巔之上,修建了一道觀,以作棲身之所。
如今,這道觀,已傳至韓文慶之師崔天華手中,乃是第十代了。若以玄天閣開派之初算起,崔天華,已是近六十代弟子。
數十年前,崔天華曾收有一弟子,視若掌上明珠,欲傳其衣缽。怎料那弟子一日下山,竟不知所蹤。
崔天華暗自探查數年,方知那弟子仗著幾分能耐,與人結下仇怨,終遭人暗算,逃往江南避難去了。
此弟子隨他學藝十數載,崔天華待之如親子,然卻始終未曾透露師門之秘,未曾言明所屬何門何派。
時光荏苒,轉瞬已是二十年前。
一日,崔天華下山雲遊,忽見一稚子年方十歲,遍體鱗傷,昏臥於青石之側。
他掐指暗算,頓覺天機有異,似有仙緣暗結,遂攜此子回道觀,以靈丹妙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