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走後,夏曉禾走到門口,曲指輕輕敲了兩下,“請問站長在嗎?”
“什麼事?”王站長穿著一身黑色夾克,神情嚴峻的坐在椅子上。
夏曉禾連忙上前自我介紹,“您好,我叫夏曉禾,我來自平陽縣大灣村,前些天剛隨我男人回城。
對了,我男人是下鄉的知青,這次考上了省城的大學。”
王站長一聽是隨男人回城的鄉下媳婦,神色微微緩和了些許,客氣道,“請坐,你找我有什麼事嗎?”
“是這樣的。”夏曉禾坐在對麵的凳子上,語氣柔緩的介紹道,“我進城之後,才發現,原來跟著自家男人或者自己媳婦兒回城的兄弟、姐妹,還不少。
我們這些人呢,挺特殊的,其一,我們不是地道的城裡人,進城後,難免與這個城市,甚至這個城市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其二呢,因為很多人都是隨家屬進城,沒有工作機會,生活方麵也有諸多不便。
但是,也有很多人卻能在陌生的環境裡,能夠自立自強,尋找一切的機會要為自己為家人改善生活。”
王站長一聽,露出讚許的目光,“不錯,所以,姑娘,有什麼是我能幫你的?”
“這個,您看看。”夏曉禾直接從小黃包裡掏出一份五頁的稿紙,雙手格外珍視的遞給王站長。
“這是?”王站長狐疑的看了一眼。
夏曉禾解釋,“我寫的報告文學,是根據我自身以及我身邊認識的幾個跟我有類似經曆的同誌寫的。”
“嗯。”王站長點點頭,認真的看了下去。
這一看,王站長神情瞬間凝肅起來,可接下來又放鬆下來。
五頁的稿紙,每一頁他都認真看過。
這份稿子裡,不僅寫了夏曉禾自身由農村進入城市的心理曆程,以及她自己尋找出路,要做布藝生意的事。
還寫了她身邊熟悉的人,比如養豬場勤勞質樸的大姐,比如在她布藝小作坊裡做手工的大姐,還有路邊賣烤紅薯的大哥,等等!
他們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但是,卻在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的生活,努力的融入這座城市,他們在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在為這座城市建設而努力著。
“好,非常好!”王站長在廣播站工作多年,新聞嗅覺特彆的靈敏。
一看完,就知道這篇報告文學一發出去,肯定能引起不少的反響。
尤其這幾年,返城的知青越來越多。
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許多知青在下鄉時,與當地的青年男女產生了感情,結了婚,有些還有了孩子。
有人為了返城,拋妻棄子或者拋夫棄子的,有人雖然帶著配偶和孩子返城的,但是,如何安頓他們,乃至配偶如何在這陌生的環境下生活,這些都是問題!
隻是,目前能關注這個問題的人還很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