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語雲:男怕八月,女怕臘月。
萬曆三年的八月前後,正值農忙。
大明南北的水稻、高粱、棉花、大豆、棗子等都在這個階段收獲。
貧佃農戶們幾乎四更天便到田頭,揮汗如雨,月出方歸。
田埂之上。
七八歲的孩童已拿起農具,白發的老叟老嫗仍需辛苦勞作。
當下。
因田地兼並,賦稅不公,外加徭役與私租盤剝,底層百姓過得甚是愁苦。
種田根本難以滿足一家溫飽。
所謂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成了一句欺民的空話。
勤的是貧佃,富的是田主。
一些貧佃之家,收成甫畢,便無寸儲,甚至有人還要賣兒鬻女,借高利貸度日。
有歌謠唱曰:
“年年舊租結新租,舊租了,新租促,更向城中賣黃犢,一犢千文任時估,債家算息不算母。有犢可賣君莫悲,東鄰賣犢兼賣兒……”
漸漸的,百姓知勤勞無用,從農民變成了遊民、刁民,甚至有人成了反民。
相對於底層農人之疾苦,有功名的人就要幸福多了。
少稅少賦,地位貴重。
如沈念這般自詡“翰林牛馬”的人,當下的生活品質其實已超越大明朝九成九九九九的人。
……
八月十一日,朝堂發生了一件大事。
內閣添新人了!
張居正上疏,稱:閣臣責重事繁,才力綿單,懇請皇上博求賢哲,為內閣增員。
內閣隻有張居正和呂調陽兩人。
呂調陽又已至花甲之年。
票擬章奏、製敕文字、經筵講書、修撰書籍都需二人經手。
確實忙不過來了。
小萬曆很聰明,張居正讓他定,他自然不能定,當即又將問題推了回去,命張居正舉薦。
隨即。
張居正舉薦了三個人。
禮部尚書張四維,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馬自強,還有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申時行。
其實,這就是走個流程。
張居正將誰放在前麵,那就是誰。
今年年初,京朝官們便能看出,若有人入閣,必然是禮部尚書張四維。
很快。
張四維便得旨,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正式入閣。
小萬曆情商還是很高的。
在奏疏上專門批注:著隨元輔等在內閣辦事。
意思是:你雖入了閣,但一切還是要聽張居正的。
張四維比張居正僅小一歲。
但他與張居正的關係,更像是張居正與其老師前前首輔徐階的關係,恭敬親厚。
張居正薦張四維入閣。
一方麵是張四維能力出眾,另一方麵是當下的張四維是積極主張推行新政的。
入閣。
就好比店鋪掌櫃變東家,由高級打工仔變成了大明朝的其中一位主人。
日後。
大明朝的所有事情便掌控在這三人手裡了。
……
八月十二日午後,天氣悶熱。
翰林院,檢討廳內,冰鑒仍在,內有大冰數塊。
沈念坐在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