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國朝廷對消息的控製還是很有效的,不過僅限於底層武者與一些普通武者,對有關係有背景有身份的武者那是沒什麼效果的,因此之故,自沃河以東地區淪陷和衛南堡失聯,就造成了不小的震動與恐慌。
好在三名半隻腳踏入武宗境的武者的實力是實實在在的,有他們現身處置,效果還是顯著的,之前的失利也不過是自大輕敵罷了,高階的武者雖有幾人受傷但並無人員死亡,損失輕微,至於衛南堡,就算丟失,影響也不大。
啟都城的護城大陣可是七階中品,再加上三名半隻腳踏入武宗境的武者主持,什麼乾元一號二號,根本就破不開防禦,就算從東源閣弄到了七階上品的破陣符,也不過撕開個口子,他們完全可以應付。
乾元派東路軍和中路軍在占領沃河以東地區後就暫時停下了腳步,西路軍這邊占領衛南堡後也是一樣,戰爭就這麼暫時停了下來。不過雖然軍事行動停止了,但其他行動還是有的,三路大軍都派出了部分人員進入到啟國沃河以西地區,進行了不少活動,啟國朝廷直屬各府一下子也熱鬨了起來。
雖然表現得從容不迫,鎮定自若,但啟國朝廷實際上是焦慮不已,就算啟都城是固若金湯,可就這麼守下去,那還是早晚會出事。
一方麵,他們還是繼續求援,訴說利害並讓出更多利益,但結果還是和之前一樣,除了碧波府三方給了一些資源援助,其他各方並無明確表示。
另一方麵,是加大了對朝廷直屬各府的搜刮,在啟國東部,可謂是沒有地方勢力,門派,商會都不允許組建,隻有一些家族勢力,但有各類限製,規模普遍不大。
在啟國東部,各級衙署的權力與實力都是占壓倒性優勢的,就算是竭澤而漁,眾多的武者也是無可奈何,好在有乾元派的介入,各地武者的反抗那是前所未有。
對啟國朝廷來說,分散作戰他們是根本沒有優勢,於是隻好命令各地主力,搬空府庫,就近彙合,然後都來啟都城。
不過此命令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尤其是鄰近寧國和和營國的各府,不少朝廷命官直接帶著資源和部分家人逃奔兩國,至於其他各府,隻要投降不用被殺的,有很多人選擇了投降,反正在乾元派挖礦也不至於太悲慘,也是湊合的選擇。
雖然這時的中部還有一半的地方在朝廷控製下,但連東部都放棄了又何況這裡,不過中部的主力那是跑的跑,降的降,根本就沒有進行搜刮,反而是最快速的,不過回啟都城的很少,投降的也不是很多,因為地利之便,更多人直接沿沃河去往寧國了。
經如此這麼一陣折騰,最後各府回到啟都城的武者與資源,都是大為減少,最高興的自然是乾元派,據派出的武者的報告,由於啟國朝廷多年的穩固統治,雖然大多數武者的處境悲慘,但反抗意識並不強,若是他們直接退回啟都城而非竭澤而漁,怕是連反抗都不會有,那麼事情可就不好辦了。
更有甚者,若是他們高價招募,想必是應者如雲,軍力大增,到時乾元派去攻占東部,那麻煩可大了。而現在,輕鬆又快速地就占領了東部各府,已形成了對啟都的包圍。
至於啟都,作為啟國的核心地帶,和他處還是大不同的,乾元派暫時也沒有進攻的意思,隻是進行壓製。
戰局又一次停頓下來,乾元派對新占各府和之前的處置基本上一樣,另外到了這時,許多被判挖礦的武者也都送去了乾元派各礦,他們那裡實在是很缺人,隻有少數武尊境後期的武者留下了,他們的效力可以抵一定的刑期。
另外就是繼續從乾元派調集相關人員以鞏固對新占地方的統治,也提拔,培訓一些當地武者以做輔助,尤其是沃河以西各府,既然本來就沒什麼地方勢力,也就和懷仁府城、懷和府城一樣進行直接的統治治理了,而不是由地方勢力委任統治。
乾元派是忙得不可開交,啟國就要平靜一些,主要是進行城防的演練和協同作戰,另外就是繼續求援,並擴大了範圍。
很快一年的時間過去,乾元派已建立了對新占地的初步統治,各級衙署的人員也都已補齊,行政區劃的調整也已完成,主要是按自然地理、人口與資源進行劃分,並縮減了數量。
乾元派是允許地方勢力的存在的,於是之前被迫分家的各家族又重新聚到一起,正好現在空地多,不重要的一些地方乾元派允許分期購買,如此倒也組建了兩個較大勢力,魏家和陶家,其他的有一定規模的有十幾家。
另外就是商會,這個是乾元派以乾元商會的名義指導組建的,因為這邊實在是“沒什麼傳統”,無法自行組建,至於沃河以東地區已經組建了地區性的商會。
至於門派,暫時沒有,乾元派讓關係親近的明月劍派和望山派在此建立分部,招募弟子。
乾元派看情況差不多了,準備進攻啟都地界時,啟都各區的主力卻忽然全部退回啟都城,就連啟都城周邊的各堡,要塞的主力也都撤回啟都城。
喜歡武戰天墟請大家收藏:武戰天墟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