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在民國甚至追溯到明朝中晚期。都叫察哈爾或叫張垣。
張家口人普遍喜歡把他們腳下的這片熱土,稱作為張垣大地。
張家口是北京往西北方向出了居庸關的第一個府縣。北京人都愛把張家口叫做北京的後花園。
張家口一府十三縣,人口約400餘萬。是西北五省通往北京、天津、東北三省的必經之路。
八卦掌高手楊段錦和北師大女學生劉春麗。是民國十六年來張家口落戶的。
當初他們被民國政府追捕,並不是有目的的來張家口避難。
他們一路北上,逃到張家口市。劉春麗水土不服,急火攻心,病倒在了張家口路邊的一間客棧。
楊段錦是八卦掌的高手。是習武的人,對病理懂得也很多。
他給劉春麗把了一下脈。知道劉春麗身體孱弱,已經適應不了長途跋涉的艱辛。
並便決定隱姓埋名留在張家口。楊段錦和劉春麗都是南方人,在張家口舉目無親,他們不可能常年居住在客棧裡。
情節之下,楊段錦突然想起。他在北京振遠鏢局當鏢師時。有個師弟就是張家口市的人。有一次這個師弟去山東濟南送鏢。因為貪酒,把鏢給丟了,害得振遠鏢局老板賠了很大一筆錢,最後師弟被鏢局除了名。
楊段錦決定投奔他的師弟。
劉春麗的病情稍好後。楊段錦去路邊的大車店雇了一輛帶轎子的馬車。拉著劉春麗一路輾轉來到了師弟的家。
位於萬全到尚義郭花線上一個叫杏元溝的小山村。
杏元溝的村莊不是很大。是個隻有五十多戶的小山莊。
揚段景來到杏元溝,沒費多大的勁,就找到了師弟的家。
師弟不在家。師弟的媳婦把楊段景和劉春麗安頓的住了下來。
誰都不會想到,他們在杏元溝一住就是半個世紀。
杏元溝是郭花線上一個很普通的小山村。風景旖旎秀美。
杏元溝說是溝,其實村子和溝一點兒都不沾邊。
全村五十多戶人家,都散落在一個長滿杏樹的半山坡上。
每年四五月份。正是杏花盛開的時候,漫山遍野粉白色的杏花爭奇鬥豔,香味濃鬱。讓人仿佛置身於童話的世界。
七八月份。是樹上杏成熟的時候。
西北風一吹,青綠色的杏,變紅變黃,沉甸甸的壓滿了枝頭。
熟透了的杏的香甜,彌散著整個山坡。方圓十幾公裡的山坡上,基本上都是山野杏。
也有少數的二級杏和三級杏。圈在農戶院中的杏樹,基本上都是二級杏。
山野杏一般是進不了農家院落的。少數農戶的院中還有一級杏。
成熟了的一級杏,大如鵝蛋。吃在嘴裡綿軟香甜。三四顆一級杏就能頂一頓飯。
誰家的院子裡有棵一級杏樹,那是件很讓人羨慕的事。常被主人看作是鎮宅之寶。
杏元溝的杏樹多,杏多。不僅人在吃。豬也在吃!
誰家院子裡的豬圈旁都有幾棵二級杏樹。
杏子成熟的時候,西北風一吹,紛紛的掉進了豬圈。豬圈裡的豬看見從天而降的杏,也不知天上掉下來是什麼好東西,“嘎巴,嘎巴”的吃了起來。
據說杏元溝的豬,七八月份豬肉最鮮美,肉質最好。是因為杏元溝的豬吃杏的緣故。
杏元溝的杏多的吃不完,孩子婦女就把散落在山坡上的山野杏拾了起來,取出杏核。
杏核可以拿到公社的土產門市部換錢。取出杏核的杏肉。
一筐筐的鋪在野外,經太陽暴曬後,就成了杏乾。曬乾後的杏乾能保存很長的時間。
有條件的農戶在暴曬杏乾之前,再撒下些白糖。這樣曬成的杏乾,酸甜可口。成了杏元溝農民家中的奢侈品。招待親戚朋友的必備物品。
杏元溝村子不大。民風淳樸,善良好客。
村子裡的人都姓那。據說是滿族的一位王爺,得罪了皇帝,全家遷居在此。經過幾十年的繁衍,形成了現在的杏元溝!
全村就楊段景一家是外姓人。
但村裡的人對楊段景一家很友好,從不欺負外來人口。
再有兩天就過年了,楊段景和老伴兒劉春麗什麼都沒準備,家也沒打掃。過年的物品一樣都沒買。
他們是1928年來的杏元溝。算起來,他們一家在杏元溝已經生活了四十多年,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習慣,已經和當地人沒有兩樣?
每年的臘月一進,杏元溝的農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推碾子,碾黃米,有條件的大戶人家要殺豬殺雞,把豬肉凍起來留著過春節那幾天吃。
小戶人家也要去集市上割幾斤肉,買條魚,再打上幾斤散裝酒。
快要過節的那幾天,家家戶戶開始打掃衛生,掃院子、掃房子,貼窗戶紙,貼春聯,搭旺火架。
即使窮一點的人家,也要這麼過。為的就是來年圖個喜氣,圖個吉慶。
楊段錦和老伴兒劉春麗惦記著他們的兒子楊奮鬥和孫子楊軍。
都臘月二十八了,他們還什麼都沒準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楊段錦已經知道他的兒子楊奮鬥出了差錯。
一個月前,他去了趟北京,找到兒子教書的北京師範大學。北師大的教師告訴楊段錦。
楊教授因為右傾反動言論被造反組織送進了昌平勞改農場,並且還連帶著在北京音樂學院任教的兒媳婦。
楊段景一身武功,這麼多年和妻子劉春麗偏居在鄉下,對文化大革命運動一點兒都不懂,對兒子和兒媳婦的遭遇更是理解不了,也無能為力。
他知道幫不上兒子什麼忙。便又坐火車回到了杏元溝。
楊段錦也惦記著他的孫子楊軍。
今年開春,孫子楊軍從北京回來探望他們老兩口。隻在杏元溝住了兩天。就又坐火車去了北京。
孫子楊軍這麼一走,就沒影了。父母出了事,楊軍又能去哪裡呢?
楊段錦太了解他的孫子楊軍了,孫子從小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直到15歲才離開他們,去了北京的父母身邊。
他和老伴愛他們的孫子楊軍,勝過愛他們的兒子楊奮鬥。
他聽北師大的教師說,孫子楊軍有可能是去了北大荒插隊。
楊段景在北京振遠鏢局做鏢師多年,走南闖北,去過不少的地方。他還真沒聽說過北大荒這個地方。
回到杏元溝。他和老伴劉春麗說起了這件事,說起了北大荒。
老伴劉春麗曾是北師大的學生。知識和閱曆比楊段錦豐富的多。
她告訴楊段錦說,北大荒是指我國黑龍江北部、嫩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廣大地區。是黑龍江,鬆花江、烏蘇裡江衝積的平原。
雖然北大荒土質肥沃,水源豐富,素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能發芽的美稱。
但這片富饒的黑土地,在解放前無人開墾,荒草齊天,杳無人煙。
老伴劉春麗對知青插隊,也懂得不少。杏元溝就有三個從北京來插隊的知青。老伴在北京讀過書,對從北京來插隊的知青格外的親熱,自家做什麼好吃的都要給這三個知青送去,久而久之,老伴和這三個知青竟成了忘年交。
這三個北京知青在農閒的時候也經常來他家玩。他們對楊段姐和劉春麗的身世特彆感興趣。來了總要問這問那。
劉春麗還告訴楊段錦說,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國就停止了高校招生。到今天,文化大革命進行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