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年,口外杏元溝有請客的習慣。
當地請客不叫請客,叫請人。就是過了年,正月十五前,要把村裡的親戚,朋友,村裡有點地位的人請個遍!
張三請李四,李四再請張三,簡簡單單的菜?,不值錢的散打酒,紅紅火火,熱熱鬨鬨。
五十多戶的小山村相互請人,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這個年就算過完了。
勤快點的人家就開始往地裡送糞,去地裡刨玉米茬子。新的一年就算正式開始了!
請人是杏元溝大人小孩共同熱衷的一項活動。
大人們在酒桌上增進一下感情,調和一下過去一年的積怨,展望一下來年的美好願望!
孩子們在大人們的觥籌交錯中,嘴甜甜的向大人問上幾句“新年好”。毫不客氣的掙上一兩角嶄新的壓歲錢。
完了,一哄而散,蹦蹦跳跳的男孩子去買炮,女孩子去買零食,熱熱鬨鬨的延續著過年的喜慶和祥和。
楊段景一家是民國十六年搬遷到杏元溝的。
民國十六年,是1927年,算起來他們家在杏元溝已經居住了42年近半個世紀。
四十多年的風雨人生,楊段景和劉春麗的生活習慣,語言特色,喜怒哀樂早已深深的融入進這個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塞外小山村中。
楊段景和妻子劉春麗在杏元溝沒有父母,沒有兄弟姐妹,沒有三親四戚。
但他們也要請人。每年的正月,他們家前前後後也要請幾天人。
或者是回請,或者是請和他們走的近的鄰舍!
兒子楊奮鬥和孫子楊軍離開杏元溝後,他們請的人少了。
但杏元溝的幾位“權貴”,他們還是要請的。
杏元溝的大隊書記那富貴,會計兼治保主任那五元,必須要請。
強龍不壓地頭蛇,武林宗師楊段景勉不了這個俗!
楊段景知道孫子初四就要去東北,他和老伴劉春麗合計了一下,準備初三請人。
請杏元溝的大隊書記那富貴,會計那五元,還有杏元溝兩個德高望重的族人。
農村請人,沒有什麼講究。尤其是七十年代,杏元溝這個偏遠的小山村。′
大冬天的掏換點新鮮蔬菜很不容易。請人無非就是用自家加工生產的食材對付一頓酒席。
其實過年,人們在家裡吃的都不錯,在外吃請,無非要的就是紅火熱鬨。要的就是麵子和來年的吉慶!
杏元溝的大隊書記那富貴和會計那五元就是這樣的人。
每年一進正月,倆人東家請,西家吃,忙的不亦樂乎。
倆人幾乎在正月裡。要把杏元溝的五十多戶人家吃遍,吃多吃少,吃好吃壞,倒也無所謂,他們吃的就是個麵。是個尊貴,是個至高無上的權力!
哪福貴和那五元去一般的人家吃,他倆總是不厭其煩的推辭一番。最後好像是給請客人麵子似的,算計他們的日子,才為難的答應了下來!
這樣一番操作,實際就是來顯示他們倆人在杏元溝的地位和身份。
但楊段景一家請他們,他們是絕不推辭的。無論是正月的哪一天請,他們會第一時間答應下來。
因為他倆知道,楊段錦是武功高深的隱俠。是一代武林宗師。
他們還知道,揚段錦在四十年前就單手劈死兩名日本鬼子。是妥妥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請他們這倆個山村野夫吃飯,他們豈有不來的道理!
老伴兒劉春麗是民國時期的北師大女大學生。北師大的女大學生親自給他倆下廚烹飪。他倆簡直有點受寵若驚。
他們的兒子揚奮鬥在外做學問,據說還是教大學生的老師。這要是放在清朝,那一定是翰林院的侍講,最低也是五品官!
孫子楊軍在農墾兵團都當上營長啦,管的三百多號人。
他們一家彆說是在杏元溝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就是放在甲石河公社,放在尚義縣城,那也絕對是天花板。
在他們家吃請,那是一種什麼概念,那該是一件多麼炫耀的事。
楊段景定的是初三下午請人,初三中午剛過。
那富貴和那五元穿著嶄新的衣服,畢恭畢敬的來到楊段景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