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小師傅已經將三本《心經》準備好,遞給林棟三人。
林棟有過經驗,勉強能跟上師傅們的速度,而蘇雨晴根本看都看不過來。
麗娜就更彆說了,沒幾個字認識的,隻能學林棟跪在蒲團上,一言不發。
誦經結束後,眾人開始打坐。
打坐的時間大約半個小時,期間需要保持完全的靜默,專注於呼吸,感受每一次呼吸的進出。
蘇雨晴和麗娜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在林棟的指導下,成功進入了狀態,但又很快被身體的饑餓與困意乾擾。
早會中的打坐意義就是克服困意與餓感,這樣才能進入禪定的第一境界。
林棟在忍者訓練後,對禪定的理解已經加深許多,沉浸到自己的心靈世界後,感覺沒過幾秒鐘,早會就結束了。
齋飯是寺廟每日的重要儀式,所有人都要懷著感恩的心情用餐。
用餐時,齋堂內一片靜默,隻有碗筷輕輕碰觸的聲音。
每個人都專注於眼前的食物,細嚼慢咽,品味每一口飯菜的滋味。
在用齋過程中,智德住持為林棟三人講述了一個故事:“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禪師,他名叫百丈懷海,是唐代著名的禪宗大師。
百丈懷海禪師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修行原則,那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他認為,修行不僅僅是在禪堂內打坐、念經,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勞動來鍛煉身心。
百丈懷海禪師每天都會親自下地勞動,無論是種田、砍柴,還是做其他雜活,他都親力親為,從不懈怠。
有一天,他的弟子們看到禪師年紀已高,便勸他休息,不要再親自勞動了。
但禪師堅定地說:“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意思是說,如果一天不勞動,就一天不吃飯。
弟子們無奈,隻好遵從禪師的意願。
禪師的這一原則不僅影響了他的弟子們,也成為後世禪修者的重要修行準則。
齋飯結束後,大家依次將餐具清洗乾淨,恢複原位。
這一切井然有序,仿佛是一場無聲的修行,培養了每個人的耐心和專注。
隨後,智德住持邀請林棟一家到他的禪房內喝茶。
禪房布置簡樸,牆上掛著幾幅禪畫,幾案上擺放著幾本佛經。
林棟與智德住持對坐,蘇雨晴和麗娜則靜靜地坐在一旁聆聽。
“風起雲湧,心境如何?”智德住持微笑著問道。
“隨緣而動,心安無礙。”林棟恭敬地答道,“此次帶兩位朋友前來,也是希望她們能感受此處的清淨與智慧。”
“修行不在山水之間,而在心海之中。”智德住持點頭道,“你們能來到這裡,便是緣分所至。”
蘇雨晴忍不住問道:“住持,您說的修行究竟是什麼?”
這是她第一次接觸佛學文化,之前她一直認為是迷信來著。
智德住持微微一笑,目光深邃,緩緩說道:“修行,乃是修正行為,淨化心靈。佛法如海,智慧如燈,通過修行,我們可破迷開悟,超越塵勞,得大自在。”
林棟解釋道:“佛學的思想很深奧,很多曆史名人到最後都會研究神學,因為這些經文其實是修行的方法和智慧的結晶。通過修行,我們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質,超越煩惱,達到內心的平靜。”
“正是如此。佛法不在外求,而在內證。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乃是人間導師。我們當學其道,效其行,而非迷信其名,逐世俗之欲。”
麗娜在一旁聽得一頭霧水,悄悄地問蘇雨晴:“他們在說什麼?”
蘇雨晴雖然明白每個字的意思,但串起來她也感到困惑,搖了搖頭:“其實我也不太懂,但感覺很有深意。”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