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在一旁看著冉閔,眼中閃過一抹深思。
事實上,他對冉閔也極為渴求。
他雖然是劉備的弟弟,可心中同樣也有野心。
如今的大漢,隻要是有才之人,都看出大漢國祚沒落的事實,劉宏驕奢淫逸,寵幸宦官,也就黃巾之亂的時候,好了些許。
隨著黃巾之亂結束,劉宏再次恢複到以往驕奢淫逸的模樣。
而劉宏的兩個兒子年紀又小,劉宏又遲遲不立下太子,心思如何,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看的出來。
劉辯乃是何後所出,舅舅又為大將軍,後台十分硬。
而劉協也不遑多讓。
他雖然沒有母係的勢力,可背靠董太後,加之劉宏屬意劉協,這也使得劉協背後也有些支持之人。
一旦劉宏死去,宮中定然生變,屆時,一個不好,大漢便要變天了。
作為漢室宗親,又為氣吞萬裡如虎的大帝,劉裕的野心比劉備還要大。
他想效仿漢光武帝,收拾殘破的大漢,建立南漢。
所以,這些時間,他一直有意無意的勾搭劉備的幾個結義兄弟。
隻是,這還不夠,劉裕深知,打天下,人才越多越好。
冉閔這等既能統兵,又能衝鋒陷陣的英雄豪傑,加之屠胡令的緣故,使得冉閔自身的名聲非常好。
若是能收服冉閔,對於他日後爭霸天下有極大的好處。
心中暗暗思索收服冉閔的辦法。
縱然冉閔發下誓言,此生不殺漢人,可若是收服冉閔,待日後他設法取得幽州之地,那冉閔將是鎮守上穀郡的不二之選,有冉閔為他鎮守後方,後方便能穩固,而他也能專心攻略其他地方。
至於能否拿下幽州,劉裕根本不擔心。
劉虞性子仁和,此人若是在盛世時期,當為一好官,說不得能名留青史。
可大漢暗流湧動,劉虞不通統兵之道,這種人根本不能持久,稍稍設計,就可讓劉虞退出曆史舞台。
而公孫瓚勇則勇矣,其人的缺陷同樣非常大,是以,也不被劉裕放在眼中。
除卻這兩人外,諸如程誌遠,朱燦,李自成等人,身份便是他們最大的限製。
加之如今他們被朝廷招安,一旦天下亂起,三人也無法再次結盟,之後隻要各個擊破,自然可以收服這三方。
唯一讓他忌憚的便是他的大哥劉備。
彆看劉備此前隻是一個賣草鞋的,學識也不怎麼樣,可作為劉備的弟弟,他深知他的大哥的演技極為強悍,加之其人的人格魅力,他勾搭關羽和張飛許久,依舊未能有所成效。
是以,他現在需要默默積蓄實力,等待天下大亂時期,一舉將劉備壓在腳下。
在劉裕心中胡思亂想之時,公孫瓚也打掃好戰場,來到冉閔身邊,打的算盤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