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造紙業有了較大的發展規模,紙張逐漸開始取代簡牘。
紙張的種類也逐漸增多。
北方有用構樹樹皮製成的楮皮紙。
南方有用稻草製成的土紙,也叫黃紙。
用藤皮製成的青藤紙。
東晉常用的是,由蔡倫改良,廢麻布所造麻紙。
比如王羲之、王獻之兩父子經常在麻紙上練字、留下墨寶。
不過雖然有了造紙術,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麻紙不是很便宜的書寫材料。
文學家傅鹹著有《紙賦》。
“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
《太平禦覽》記載。
“王右軍為會稽,謝公乞牋紙,庫中唯有九萬枚,悉與之。”
出身江左第一高門,陳郡謝氏的謝安,沒有紙用,請王羲之送給他九萬張麻紙。
為了保護珍貴的紙,兩晉時還用到黃柏汁浸泡麻紙,用黃柏中的生物堿防止蟲蛀,稱為黃麻紙。
楊行秋跟曹碩提出造紙,是有自己的考慮。
比起魏晉名士們服用的五石散,紙的用量顯然更大,銷路也會更好。
紙張代替五石散,滿足曹碩籌集資金的需求。
再者,陳郡謝氏已經替代了譙國桓氏,入駐壽陽。
謝氏一門,詩酒風流,如果能獻上高品質的紙張,又可以拉近和陳郡謝氏的關係。
維持牛家莊的生存,離不開世家門閥的支持。
聽了楊行秋的想法,曹碩連連點頭。
還有楊行秋的一點私心。
紙張作為文字的載體,可以快速傳播知識和技術,還能方便普及教育。
楊行秋所設想的工業建設,就有可能實現。
最重要的是,楊行秋作為化學品的銷售,了解各種各樣的生產流程,包括現代造紙。
王羲之送給謝安的九萬張紙,放到現代,不過是二十箱a4紙
更不用說a4紙在質地、韌性、色澤方麵遠遠超過麻紙。
現代造紙,有製漿、調製、抄造、加工四個步驟。
區彆主要在製漿上,古代用樹皮、藤皮、稻草造紙,而現代多用原木。
原因在於,古代缺少製堿工業,從而不能利用堿性溶液分散原木中的纖維。
古代用草木灰調節紙漿的酸堿度,現代則用氫氧化鈉和磷酸鹽的混合溶液調節。
楊行秋想到,生產氫氧化鈉,首先排除用電的氯堿工業,因為牛家莊暫時還沒有發電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