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
在看到眾人的反應之後,楊行秋算是真正理解了這句話。
如果說汽笛的聲響隻是過於隻是過於雄渾的話。
現在正在高速運轉的飛輪,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震撼人心。
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楊行秋。
所有人的內心都有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
疑惑、驚訝、恐懼、崇拜。
看清每個人臉上浮現出複雜的表情。
楊行秋心裡清楚,無論他們現在是什麼社會階層,在牛家莊是什麼身份。
他們一定是在分析,隻會去思考。
他究竟要乾什麼?
對,就是這樣。
用你們的頭腦,用你們的知識,用你們的常識。
快想,快想啊!
我可在你們麵前等著呢?
沉默,長久的沉默。
“尊師!尊師!”
王賢率先打破了沉默。
“何事?”
楊行秋對王賢接下來的話很感興趣。
“尊師所製,精妙非凡,然弟子愚鈍,不知有何之用?”
連他也想不到嗎?
“儘管古代中國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這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現在,正身處古代中國的楊行秋找到了一個最直接的原因。
思維固化。
大多數的發明創造是偶然的創造,難以形成一個產業,一個大方向,大多數的發明來自於普通民眾,很零散,無法集中利用,統一規劃。
技術基本上都是世代傳承,屬於實用技術。
技術的傳承的方式形成了強大的慣性,成為了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
沒有係統理論和基礎學科支撐的民間自發行為,很難發展成為科學技術。
兩晉還沒有科舉製,但是像王賢這樣的知識分子,仍舊將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經史子集、倫理道德上。
至於占比更高的普通民眾,憂慮著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