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見攔不住她,決定跟著一起去。
他跑到儲物間,纏好火把,又想著帶個武器來防身。
正想在木工箱裡拿個斧子。
王賢突然想起了那柄天子劍。
就是它了!
王賢從箱子裡摸出佩劍,彆在腰間。
一手舉著火把,一手按著佩劍,王賢蹬開了院門。
“師母,我走前麵!”
葉陽鶴點點頭。
“走吧!”
春桃緊緊地跟在葉陽鶴身後。
三人借著夜色,向衝突的中心走去。
“秦據關中沃野,可自河內,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趙處漳滏之地,地小而土貧,遷延日久,於戰不利!”
曹羽說起秦軍強大的後勤能力,遠勝於趙軍。
牛尚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廉頗老成謀國,趙括不識兵事。趙王臨陣換帥,如何不敗?”
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牛尚認為這才是勝負的關鍵。
“以廉頗之謀,趙軍堅守不戰,糧儘必退,秦軍占上黨地利,可直入邯鄲!”
曹羽不認同牛尚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
“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秦軍深溝高壘,不可急攻!趙軍堅守不戰,待秦軍師老兵疲,可一鼓而下!”
牛尚認為趙軍隻要能夠堅守不戰,秦軍沒有達成目標,自會退去。
兩人爭論地極為激烈,像是忘了自己大晚上不睡覺,帶著甲士出來對陣是為了什麼。
“二位賢弟,以史為據,言之有理,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聽到楊行秋的話,兩人的爭論停下了,轉頭看向他。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作為兩軍廝殺的戰爭,其軍事本質和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這是一切戰爭行動的根據,從技術行動起到戰略行動止,都要貫徹這一本質。
廉頗的堅守固然是正確的技術行動,可是無法彌補趙孝成王在戰略行動上的錯誤。
勝負雖然取決於雙方軍事、政治、經濟、自然、國際援助等諸方麵的條件,但這些條件隻是提供了勝負的可能性,最終決出勝負還要靠人們的主觀努力,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
“秦之勝於範雎入相,趙之敗於貪戀上黨!廟堂之異而大勢定矣!”
楊行秋的觀點,吸引了牛尚和曹羽的注意。
“範雎呈遠交近攻之略,秦昭襄王用之。趙孝成王棄平陽君之智,而依平原君之言,欲取上黨一十七城,此為策失也!”
“廉頗失利,遣鄭朱入秦請和,秦顯重以示天下。山東諸國以趙為媾,後不救趙,此為謀失也!”
“秦君臣一心,上下同欲,趙君臣離德,反複不定。此和失也!”
曹羽總算是明白了楊行秋為什麼要提起長平之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