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複荊州的三郡要地,穩住了半壁江山。
甚至帶來了繼續北伐擴大戰果的可能。
但是讓司馬曜擔心的是。
桓氏一門不單是要北伐,還有可能再來一次東征。
比起控製兗州、徐州、豫州的陳郡謝氏。
出鎮荊州的譙國桓氏更讓朝廷頭痛。
至少陳郡謝氏和司馬宗室沒有深仇大恨。
譙國桓氏,主家在譙國龍亢縣。
兩漢時便,以《尚書》為家學,成為經學世家。
曹魏之時,出身龍亢桓氏的大司農桓範,是曹爽的智囊。
“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出閣者,皆殺之。”
高平陵之變後,遭到清算的龍亢桓氏成為了不得入仕的刑家。
從世家成了刑家。
這種落差,除了讓桓氏子孫東躲西藏之外,更和司馬氏一族有了累世之怨。
在八王之亂中,桓彝以武職投靠了琅琊王司馬睿。
順勢成為了擁立晉元帝的核心成員。
靠著平定王敦之亂和“江左八達”的名聲。
一手將譙國桓氏推上了世家門閥的位置。
可惜在蘇峻之亂中被害。
桓彝有五個兒子
長子桓溫、次子桓雲、三子桓豁、四子桓秘、五子桓衝
要是他們都安於現狀,靠著門蔭混個一官半職,成為博取清譽的世家子弟。
那司馬曜現在就不用那麼頭痛了。
尤其是長子桓溫,一個十五歲就枕戈泣血,誓報父仇的狠人。
也是這個狠人,讓司馬家知道了什麼叫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借著平定成漢的功績,桓溫起西府軍五萬,順江而下,進逼建康。
被會稽王司馬昱勸回了荊州。
之後,開始帶頭打壓潁川庾氏,和陳郡殷氏、袁氏。
獨攬大權的桓溫最終開始了對司馬家的報複。
大肆屠戮司馬宗室,又準備行伊霍之事,擅行廢立。
要不是陳郡謝氏出麵調停。
這半壁江山可就姓了桓。
作為謀朝篡位的範本,司馬家可太清楚。
對外建功隻是第一步。
因此,朝廷會防備任何立下軍功的世家。
相比之下,陳郡謝氏真是忠不可言。
至少他們暫時還沒有帶兵進京的跡象。
而且,對付譙國桓氏,還不像對付陳郡謝氏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