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無限小,可以理解為分割到極限的常量,這些無限小又能組合成最終的變量。如此,便是微積分。”
向一個公元4世紀的木匠兼小知識分子解釋微積分的理論基礎。
這個難度可不小。
微積分不是在牛頓和萊布尼茨的貢獻後,就一下就完整地出現在所有人麵前,而是在發現後的幾百年裡修修補補,才形成了完整的體係。
難點在於,要理解無窮小的概念。
一個既等於零,又不等於零的概念。
在這個過程中,時常會陷入對無限小的爭論中。
永遠追不上烏龜的阿基裡斯,停在空中的飛矢。
當用孤立靜止的方式去觀察和思考,就會出現這種爭論。
要想理解無窮小的概念。
首先要理解世界是互相聯係的、是運動變化發展的、是充滿矛盾的。
再通過歸納、推理、演繹。
最終形成科學理論。
比起科學技術,在任何時代科學思想都更有價值。
作為穿越者,楊行秋有再多的知識,也難以全部施展。
唯獨這成就了人類文明的辯證法。
是他能給這個混沌時代帶來的最有意義的禮物。
大概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隻是王賢的抓耳撓腮,讓楊行秋開始擔心起來。
“跟你說這個,可能還是太早。我們,換一種說法。”
楊行秋把堆了滿地的紙張,拿到一旁,撿起一根木棍。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然否?”
作為木匠,王賢當然不覺得這是什麼真理。
“非也,非也。取之又取,截之又截,終歸於無。”
楊行秋放下木棍,點了點頭。
“有歸於無,則無必生有矣!”
王賢緊蹙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了。
“無窮小,既是無,無中生有。”
借著《莊子》,楊行秋算是讓他大概理解了什麼是無窮小。
“我回來了!”
忙了一天的葉陽鶴,這時推開了房門。
“辛苦,辛苦。快進來坐。”
楊行秋扶著她坐到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