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的發展就像那春日裡蓬勃生長的莊稼,越發欣欣向榮。
手工藝品和農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文藝宣傳隊也把村子的好名聲傳揚得更遠了,可村長彼得洛夫和張技術員心裡明白,村子要持續進步,就得時刻保持警醒,不斷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堅守那份讓村子越來越好的初心。
這天,村裡的老槐樹下圍坐著一群人,大家正熱烈地討論著啥。
村長彼得洛夫和張技術員也踱步過來,想聽聽大夥的想法。
“村長、張技術員,你們來啦!”
一位上了年紀的大爺招呼著他們,“俺們正說著呢,咱村現在農產品賣得好,手工藝品也受歡迎,可這產量要想再往上提提,感覺咱這土地肥力有點跟不上咯。”
村長彼得洛夫皺起了眉頭,看向張技術員:“張技術員呀,大爺說得確實是個事兒,咱之前一直用農家肥,雖說綠色環保,可肥力有限,這長久下去可不行啊。”
張技術員蹲下身,抓了把土在手裡撚了撚,說道:“村長,大爺,這事兒我也琢磨過。咱得想辦法改善土壤肥力,光靠傳統的農家肥確實不夠了。我聽說現在城裡有那種化肥,肥力挺足的,就是不知道適不適合咱村的地,而且咱也得考慮成本問題呀。”
“化肥?那東西靠譜不?咱可不敢瞎用啊,萬一把地給弄壞了可咋整。”
一位大媽滿臉擔憂地說道。
“大媽,您說得也對。”
張技術員耐心解釋著,“所以咱不能貿然用,得先做試驗田,看看效果咋樣。我打算先選幾塊不同土質的地,用上不同量的化肥,好好記錄下莊稼的生長情況,對比對比,要是確實好,還不傷地,咱再大麵積推廣。”
“那這化肥咱從哪弄啊?還有這試驗田,可得找細心的人來管著。”
村長彼得洛夫問道。
“村長,我想著咱派幾個年輕後生去縣裡的供銷社打聽打聽化肥的事兒,看看能不能買點回來。至於試驗田,我看村裡的二柱子、鐵蛋他們幾個平時種地就用心,讓他們來負責正合適。”
張技術員提議道。
於是,二柱子、鐵蛋等幾個年輕人就肩負起了試驗田的重任,他們跟著張技術員去縣裡的供銷社,軟磨硬泡了好一陣,總算買回來了幾袋不同種類的化肥。
回到村裡,張技術員帶著大夥來到試驗田,一邊示範一邊叮囑著:“咱這化肥可不能撒多了,得按照我教你們的量來,每種化肥在不同的地塊都做好標記,每天都得來看看莊稼的變化,像葉子的顏色、植株的高度這些,都得詳細記在本子上啊。”
二柱子撓撓頭,笑著說:“張技術員,您放心吧,咱一定仔細盯著,保證不偷懶。”
日子一天天過去,大夥每天都聚在試驗田邊,看著莊稼的變化,時不時地討論幾句。
“哎呀,你們看這撒了化肥的玉米苗,長得就是比旁邊隻用農家肥的壯實啊,葉子綠油油的,看著就喜人。”
鐵蛋興奮地喊道。
“是啊,不過咱還得再看看後期的收成咋樣,可不能光看現在長得好就高興太早咯。”
二柱子穩重地說道。
終於到了收獲的季節,試驗田裡的莊稼都被收割了下來,一稱重、一對比,用了化肥的地塊產量明顯提高了不少。
大夥圍坐在一起,看著統計的數據,臉上都洋溢著喜悅。
“張技術員,這化肥還真管用啊,看來咱可以多買點,讓村裡的地都用上了。”
村長彼得洛夫高興地說。
“村長,先彆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