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參病蟲害的逐漸控製和罐頭廠的恢複生產,翠穀村的生活逐漸恢複了平靜。
但王大山並沒有滿足於此,他深知,要想讓村子真正富裕起來,就必須不斷創新發展。
一天,王大山在村裡的樹林裡散步,看著周圍的樹木,突然靈機一動。
他想到了一個新的產業發展方向——木材加工。
翠穀村周圍的山林資源豐富,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木材,進行加工生產,不僅可以增加村裡的收入,還能解決一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王大山立刻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村裡的骨乾們,大家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但也有些擔心。
“大山啊,木材加工咱以前可沒乾過呀,這能行嗎?”
一位老骨乾有些疑慮地說。
王大山笑著說:“叔,咱沒乾過可以學嘛。當年咱搞黨參種植、罐頭生產的時候,不也是從零開始的呀。隻要我們肯努力,一定能行。”
另一位骨乾說:“可是,大山,這木材加工需要設備和技術,咱上哪兒弄去呀?”
王大山沉思了片刻,說:“設備的問題,我們可以先看看能不能買一些二手的,或者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設備。技術方麵,我可以去城裡的木材加工廠學習學習,然後回來教大家。”
大家聽了王大山的話,覺得很有信心,紛紛表示支持他的想法。
於是,王大山又開始了新的忙碌。
他先是帶著幾個年輕人,到附近的幾個村子和鎮上的廢品收購站,尋找可以利用的二手木材加工設備。
經過幾天的尋找,他們終於找到了一些舊的鋸木機、刨木機等設備,雖然有些破舊,但經過修理後還可以使用。
接著,王大山又獨自去了城裡的木材加工廠。
他在木材加工廠裡虛心地向工人們學習,從木材的選材、切割、乾燥到加工成各種木製品,每一個環節他都認真地記錄下來,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虛心請教。
回到村裡後,王大山立刻組織村民們開始籌備木材加工廠。
他們把村裡的一間閒置倉庫騰了出來,作為加工車間,然後把買回來的二手設備安裝好。
王大山又按照在城裡學到的技術,開始教村民們如何操作設備,如何進行木材加工。
“大家看,這鋸木機的操作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按照操作規程來,不能馬虎。”
王大山一邊示範,一邊叮囑著村民們。
“大山哥,這刨木機咋調速度呀?我不太會。”
一位年輕的村民問道。
王大山耐心地說:“這個速度要根據木材的硬度和加工的要求來調整,你先從慢一點開始試,慢慢就掌握了。”
在王大山的指導下,村民們逐漸掌握了木材加工的技術。
他們開始利用村裡的木材,加工生產一些簡單的木製品,如桌椅、板凳、木箱子等。
為了打開市場,王大山帶著一些樣品,去了鎮上和城裡的一些商店和家具廠。
剛開始,很多商家對翠穀村的木製品並不感興趣,覺得它們的款式不夠新穎,工藝不夠精細。
王大山並沒有氣餒,他回到村裡後,和村民們一起商量,決定對木製品的款式和工藝進行改進。
他們參考了城裡一些家具的款式,結合翠穀村的特色,設計出了一些新穎獨特的木製品。
同時,他們還不斷提高工藝水平,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翠穀村的木製品終於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一些商家開始紛紛向翠穀村訂購木製品,村裡的木材加工廠也逐漸忙碌起來。
隨著木材加工產業的發展,翠穀村的經濟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來越好。
村裡還利用木材加工廠的利潤,修建了新的灌溉設施,改善了村裡的農田水利條件。
在翠穀村發展的過程中,王大山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他經常對村民們說:“咱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根呀。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傳承好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享受到這片美麗的山水和淳樸的民風。”
在王大山的帶領下,翠穀村的村民們齊心協力,不斷創新,堅守初心,實現了持續發展。
多年後,當王大山回首往事時,他感慨地說:“我們翠穀村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奮鬥呀。我們要繼續努力,讓翠穀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而翠穀村的故事,也成為了當地的一個傳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奮鬥,追求美好的生活。
喜歡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