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的水利工程完工後,村子裡的莊稼收成有了明顯的保障,村民們的生活也逐漸穩定下來。
然而,王大山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深知要想讓翠穀村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
這天,王大山聽說鄰村引進了一種新的農業技術,農作物的產量大幅提高。
他心動了,決定去鄰村考察一番。
王大山帶著村裡的幾個種植能手,一大早就出發了。
到了鄰村,他們受到了熱情的接待。
鄰村的村長親自帶著他們參觀了種植基地,詳細介紹了新技術的應用情況。
王大山一邊聽,一邊仔細觀察,不時地向對方請教問題。
他問:“老李啊,你們這新技術到底是咋回事兒?為啥產量能提高這麼多呢?”
鄰村村長笑著說:“大山啊,這是一種新的種植方法,叫什麼‘密植技術’,就是合理地增加了種植的密度,還配合了科學的施肥和灌溉,所以產量就上去了。”
王大山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又問:“那這種技術在咱這兒能行嗎?”
鄰村村長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覺得應該行,咱這地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都差不多。不過,你回去可得好好研究研究,看看怎麼結合咱村的實際情況來應用。”
回到村裡,王大山立刻召集了村民們開會,把在鄰村看到的情況和學到的技術詳細地介紹給大家。
他說:“鄉親們,我這次去鄰村可真是大開眼界。人家用了新的種植技術,產量比咱們高了不少。咱也不能落後啊,得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位村民擔心地說:“大山啊,這新技術咱也沒試過,萬一不行咋辦?”
王大山堅定地說:“我知道大家有顧慮,但是不嘗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咱可以先劃出一塊地來做試驗田,看看效果怎麼樣。如果行,咱就推廣;如果不行,咱再想彆的辦法。”
在王大山的堅持下,村裡劃出了一塊試驗田,開始嘗試新的種植技術。
王大山每天都親自到試驗田查看,和種植能手們一起研究施肥、澆水、除草等問題。
有一次,在施肥的時候,大家對肥料的用量產生了分歧。
一位老農民說:“我覺得這肥料不能施太多,不然莊稼會燒死的。”
另一位年輕的村民則說:“可是鄰村就是這麼施的,而且人家的莊稼長得可好了。”
王大山沉思了一會兒說:“咱們不能照搬人家的做法,得根據咱這塊地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我看咱們先少施一點,觀察觀察莊稼的生長情況,再做決定。”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管理,試驗田的莊稼長勢喜人,產量比以往有了顯著的提高。
村民們看到試驗田的成果,都紛紛表示要采用新的種植技術。
王大山趁熱打鐵,組織了多次技術培訓,邀請鄰村的技術人員來村裡指導,讓更多的村民掌握了新的種植方法。
除了種植技術的改進,王大山還想著拓展村裡的產業。
他發現村裡的核桃雖然產量不錯,但大部分都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售,利潤不高。
於是,他決定在核桃深加工上下功夫,開發更多的核桃產品。
王大山召集了加工小組的成員,對他們說:“咱們不能光滿足於生產核桃油和核桃粉,得想想辦法開發一些新的產品。比如核桃糖、核桃餅乾之類的,這樣既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又能增加咱們的收入。”
一位成員疑惑地問:“大山叔,這新的產品咱們從來沒做過,能行嗎?”
王大山笑著說:“萬事開頭難嘛,咱們可以慢慢摸索。我聽說鎮上有個食品廠,他們做的糕點很不錯。咱們可以派人去學習學習,把人家的技術學回來。”
說乾就乾,王大山選派了幾個心靈手巧的年輕人去鎮上的食品廠學習。
這幾個年輕人在食品廠裡認真學習,從原料的選擇、配方的調整到製作工藝的掌握,都學得非常仔細。
回到村裡後,他們立刻開始嘗試製作新的核桃產品。
一開始,製作出來的核桃糖和核桃餅乾口感不太好,要麼太甜,要麼太硬。
但是大家並沒有氣餒,王大山鼓勵他們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咱們再試試,多調整調整配方和工藝,肯定能做出好吃的產品來。”
經過多次試驗,他們終於製作出了口感香甜、酥脆可口的核桃糖和核桃餅乾。
王大山帶著新開發的產品去鎮上的集市上試賣,沒想到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
很多人都覺得這些產品既好吃又有營養,紛紛購買。
看到新產品的市場反應這麼好,王大山決定擴大生產規模。
他組織村民們修建了新的加工車間,購置了一些新的設備,還招收了更多的工人。
隨著核桃深加工產業的不斷發展,翠穀村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一些商家主動找上門來,想要和村裡合作,收購村裡的核桃產品。
王大山和村民們商量後,選擇了幾家信譽好、實力強的商家,簽訂了長期的合作協議。
在王大山的帶領下,翠穀村通過科技興農和產業拓展,走上了一條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村民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
村子裡蓋起了新的房子,添置了新的家具和電器,孩子們也有了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喜歡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罩著傻柱,誰敢反對?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