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在王大山的帶領下,一次次突破困境,各項事業穩步前行。
但王大山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深知,村子的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一個陽光正好的午後,王大山把村裡的年輕人召集到了文化室,打算和他們探討村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文化室裡,大家圍坐在一起,氣氛熱烈。
王大山清了清嗓子,目光掃視著在場的每一個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孩子們,咱們翠穀村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大家的努力。但咱們不能滿足於此,得想想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如今外麵的世界變化日新月異,咱們得緊跟時代步伐。”
年輕的小李率先發言,他手裡擺弄著一支鋼筆,眼神中透著一股衝勁:“大山叔,我覺得咱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把咱們村的旅遊資源和手工藝品更廣泛地宣傳出去。現在城裡人都愛上網,咱們多拍些好看的照片和視頻,放到網上,肯定能吸引更多人來。”
王大山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讚許的神色:“小李,你這想法不錯。但咱們村裡懂互聯網的人不多,這方麵還得加強學習。我聽說縣裡有互聯網培訓班,咱們可以派人去學學。”
這時,一直坐在角落裡的曉妍輕聲說道:“大山叔,我覺得咱們還可以挖掘村裡的曆史文化故事,把它們融入到旅遊項目裡。遊客來咱們這兒,不光能看風景、做手工,還能了解咱們村的過去,這樣旅遊體驗就更豐富了。”
王大山眼前一亮,興奮地說:“曉妍,你這主意好啊!咱們村曆史悠久,肯定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咱們可以組織一些老人,讓他們把這些故事講出來,整理成冊,以後遊客來了,就發給他們。”
討論持續了很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許多新穎的想法。
王大山認真地聽著,不時在本子上記錄著。
會議結束後,王大山根據大家的建議,製定了詳細的發展計劃。
首先,他挑選了幾個有基礎的年輕人,包括小李,去縣裡參加互聯網培訓班。
這些年輕人滿懷期待地踏上了學習之旅,在培訓班裡,他們如饑似渴地學習著互聯網知識,從網站建設到社交媒體運營,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放過。
小李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難題,像網站代碼的編寫,總是讓他頭疼不已。
但他沒有放棄,晚上回到宿舍,還在反複研究。
他給王大山打電話,聲音裡帶著幾分苦惱:“大山叔,這代碼太難了,我感覺腦子都不夠用了。”
王大山在電話那頭鼓勵道:“小李,彆著急,慢慢學。遇到不懂的就問老師,你們幾個互相也多交流交流。這互聯網可是咱們村未來發展的重要工具,一定要學好。”
在王大山的鼓勵下,小李和同伴們咬牙堅持,經過一個月的刻苦學習,他們終於掌握了基本的互聯網技能,滿懷信心地回到了翠穀村。
與此同時,曉妍和幾個小夥伴開始走村串戶,拜訪村裡的老人,收集曆史文化故事。
他們來到張大爺家,張大爺已經八十多歲了,精神矍鑠。
曉妍坐在張大爺身邊,笑著說:“張大爺,您給我們講講咱們村以前的事兒唄。”
張大爺眯著眼,陷入了回憶:“那時候啊,咱們村窮,大家都靠種地為生。有一年鬨旱災,莊稼都快旱死了,大家齊心協力,從很遠的河裡挑水澆地,才保住了收成。還有一次,村裡來了個流浪的手藝人,教大家編竹籃,這才有了咱們現在的竹編手藝。”
曉妍和小夥伴們認真地記錄著,這些故事雖然樸實,但充滿了翠穀村人堅韌不拔的精神。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整理出了一本厚厚的《翠穀村故事集》。
在年輕人忙著學習和收集故事的時候,王大山也沒閒著。
他和村裡的乾部們一起,對村裡的旅遊設施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他們在村子的主要景點設置了詳細的指示牌,上麵不僅有景點介紹,還有村裡曆史文化故事的簡要概括。
王大山還聯係了一些文化專家,邀請他們來翠穀村指導,如何將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旅遊項目。
專家們來到翠穀村後,對村裡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底蘊讚不絕口。
一位專家說:“王支書,你們村的資源很豐富,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比如可以在旅遊線路中設置一些互動環節,讓遊客親身體驗當年村民們的生活場景。”
王大山聽後,深受啟發。
他和村裡的乾部們商量後,決定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搭建一個模擬的傳統農耕場景,讓遊客可以體驗耕地、播種等農事活動。
同時,還在村裡的手工藝品製作場地,增加了一些曆史文化展示區,展示過去手藝人的工具和作品。
一切準備就緒後,翠穀村迎來了新的旅遊旺季。
這一天,村口停滿了車輛,一群遊客在導遊的帶領下走進了村子。
小李和他的同伴們早已在網上對這次旅遊旺季進行了充分的宣傳,吸引了不少遊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