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在經曆了洪水的洗禮後,不僅沒有被擊垮,反而在王大山的帶領下,展現出了更加頑強的生命力。
村民們齊心協力,重建家園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著新的發展道路。
這一年的秋天,金色的陽光灑在田野上,豐收的喜悅彌漫在整個村莊。
綠色農產品種植基地裡,新一季的蔬菜和水果長勢喜人,傳統手藝合作社的產品也在市場上逐漸打開了銷路,農家樂和旅遊項目更是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
王大山站在村子的高處,望著眼前一片繁榮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
但他知道,村子的發展不能止步於此,還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等待著他們。
“大山,咱村能有今天,多虧了你啊。”
老支書李大爺不知何時來到了王大山身邊,感慨地說道。
王大山連忙擺擺手:“李大爺,您可彆這麼說。這都是咱全體村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
李大爺笑著說:“你這孩子,就是謙虛。不過,咱也不能光看著眼前的成績,還得想想以後的發展。我聽說現在外麵的工廠都在搞技術革新,咱們村是不是也能借鑒借鑒?”
王大山眼睛一亮:“李大爺,您這個建議好。我也一直在琢磨,咱們村的傳統手藝雖然有特色,但生產效率還是有點低。要是能引進一些新技術,說不定能讓咱們的產業更上一層樓。”
兩人正說著,負責手工藝品銷售的趙嬸匆匆走了過來:“大山,李大爺,可算找到你們了。剛才有個城裡的大老板打電話來,說對咱們的傳統手工藝品很感興趣,想跟咱們合作,大批量采購呢。”
王大山聽後,十分興奮:“真的嗎?這可是個好消息啊!趙嬸,你趕緊跟對方約個時間,我去和他詳談合作的事兒。”
趙嬸應了一聲,轉身去安排了。
王大山和李大爺則回到村委會,開始商討合作的細節。
“大山,既然對方是大老板,咱們可得抓住這個機會。不過,在合作之前,咱們得把合作條款談清楚,不能讓咱村民吃虧。”
李大爺認真地說道。
王大山點點頭:“李大爺,您說得對。我打算先了解一下對方的需求和市場,然後再根據咱們村的實際情況,製定一個合理的合作方案。”
幾天後,王大山帶著精心準備的資料,前往縣城與那位大老板見麵。
在一間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王大山見到了這位名叫劉總的商人。
“劉總,您好!很高興能見到您。這是我們村的基本情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介紹資料,您先看看。”
王大山禮貌地遞上資料。
劉總接過資料,仔細地翻閱起來。
過了一會兒,他抬起頭,笑著說:“王支書,你們村的手工藝品確實很有特色,我很感興趣。我打算在我的連鎖店裡銷售你們的產品,不知道你們這邊的產量和價格能不能滿足我的要求?”
王大山胸有成竹地說:“劉總,產量方麵您放心。我們村已經成立了傳統手藝合作社,組織了一批熟練的手工藝人,並且正在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價格方麵,我們也會給出一個合理的報價,保證讓您滿意。”
接下來的時間裡,王大山和劉總就合作的具體細節進行了深入的洽談。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雙方終於達成了合作協議。
劉總當場簽訂了一份大額訂單,並表示會長期與翠穀村合作。
王大山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訂單回到村子,村民們得知這個消息後,都歡呼雀躍起來。
“太好了!這下咱們村的手工藝品可有大銷路了!”
“是啊,多虧了大山,給咱們帶來了這麼好的機會。”
村民們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王大山也被大家的熱情所感染。
他知道,這份訂單不僅是對村子傳統手藝的認可,更是對全體村民努力的肯定。
為了按時完成訂單,王大山組織手工藝人們加班加點地生產。
李大爺和張奶奶等老師傅們更是親自指導,確保每一件產品的質量都達到最高標準。
在生產過程中,王大山發現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雖然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特色,但生產效率確實較低,很難滿足大規模訂單的需求。
於是,他決定再次前往縣城,尋找一些適合村子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在縣城的一家機械設備廠裡,王大山向廠長谘詢了適合傳統手工藝品生產的設備。
廠長熱情地向他介紹了幾款新型的編織機和打鐵設備,並親自演示了操作方法。
“王支書,這些設備都是我們廠最新研發的,不僅操作簡單,而且生產效率比傳統手工製作提高了好幾倍。您要是感興趣,可以先買幾台回去試試。”
廠長說道。
王大山看著這些先進的設備,心中十分激動。
但他也知道,購買這些設備需要一大筆資金,村子目前的經濟狀況可能無法承擔。
“廠長,這些設備確實很好,但我們村的資金有限,您看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優惠政策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