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是實話嘛。”
兩人又說了一會兒話,隋準就出門了。
小橋巷距離淮南書院,走路須半個時辰。
騎騾子能快些,三刻鐘以內。
但隋準尋思著,一家三口窩在家裡,指不定要用騾子辦點什麼事。
他便選擇了早早出門,步行上學。
到書院門口一看,都是人頭。
在書院讀書,有在書院裡頭住宿的,也有如隋準這般住在外頭的。
但無一例外,每日清晨,都須到門口來,由教諭檢查儀容。
讀書人嘛,風度須特彆講究。
以前,這一活動在牌坊底下進行。
可最近書院裡新立了四句碑,為激勵廣大學子,院長改了在石碑前檢查。
隋準遠遠瞧見,大家擠在刻有他名字的石碑前麵,感覺略帶違和。
更違和的是,他走過去時,大家的眼神。
書院來了個插班生,是成陽縣三十年來的第一個秀才。
也是學政大人親口擢升的縣案首。
還是門口石碑上,那振聾發聵四句箴言的撰寫人。
以上信息,在書院內廣為流傳。
隋準還未正式上學,便已成為書院頭一等的名人。
今日門前人頭擠擠,為的就是看一眼,這隋準是何方神聖。
這陣仗,著實把隋準弄得怪不好意思的。
隨隨便便就碾壓彆人,他也不想。
被學渣崇拜是學霸的命運,他了解。
他隻能昂首挺胸,選擇接受瞻仰。
“你就是隋準?”連檢查的教諭,也讚賞地看著他。
隋準的縣試答卷及獄中創作,都在書院傳開了,人人搶著看。
這位教諭隻搶到了一篇,但已反複品讀七八遍,驚為天人。
如今看到隋準本身,又歎命運不公。
怎麼會有人又有才,又有好樣貌呢?
檢查完畢,隋準趕往課室。
古代的官學亦是按成績分班的。
鄉試中名列一等的秀才,稱為廩生,可入甲班。
次一等的,是增生,編入乙班。
餘下便是附生,歸為丙班。
學政和關知府很看好他,直接跟府學打了招呼,將他列為廩生,每月享有書院發放的米一石,並進入甲班學習。
隋準剛找到甲班,在座位上坐好,便有人來熱情地同他打招呼。
大家對這位插班生頗為好奇,有人問他家住何處,有人問他家裡幾口人,有人問他溫的什麼書。
七嘴八舌,要將他翻個底朝天。
可隋準是誰,豈有那麼容易被套話?
彆人問他:
“隋兄,你家住何處?”
他便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