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詢問,方知是明禦史一不做二不休,仗著沿途有暗衛保駕護航,索性將那些求告無門的苦主攜至上京。
由苦主親自敲響登聞鼓,把奉恩公犯下的惡,公之於眾。
貞隆帝呼吸急促,眼前陣陣發黑。
如果情況允許,他巴不得即刻撤去登聞鼓。
自詡,在他治下,大乾乃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
可,一次次被敲響的登聞鼓無異於是在扇他巴掌。
明禦史委實是個棒槌!
選擇了最令人頭疼的法子,將奉恩公強行侵地、縱仆行凶濫殺一案,推進了不可轉圜之地。
非秉公處置,不可解。
“皇帝。”
“莫動氣。”
“哀家知奉恩公是承衍的外祖父,乾係頗廣。然,再廣也不及你龍體康健萬一。”
“登聞鼓既想,理應按祖製和律例,著三司會審。”
“該怎麼查,就怎麼查。”
“若奉恩公無辜,那就力證其清白。”
“倘若事實如苦主所訴,那自當給苦主公道。”
“有大乾律例和滿朝文武在,皇帝何必為之動怒操心。”
太後不慌不忙的寬慰著。
貞隆帝有口難言。
明禦史是耿直,不是莽撞衝動。
敢自作主張把苦主帶回上京,並先斬後奏給苦主們出餿主意敲登聞鼓,就說明奉恩公之罪,鐵證如山。
登聞鼓響,奉恩公必死無疑。
貞隆帝心底萬般顧慮,皆無法宣之於口。
隻得順著太後的意思,勉強勾勾唇角“母後說的在理。”
也不知,承衍能否渡過一道道難關。
這些時日,承衍未免有些過於諸事不順了。
就像是有人在想方設法斬斷承衍的臂膀,置承衍於死地。
會是老三承贇嗎?
還是說,有什麼包藏禍心之人隱在幕後攪弄風雲。
若是顧榮知悉貞隆帝的想法,定會嗤笑著道一句,確定是斬斷二皇子的臂膀,不是挖去二皇子的腦袋嗎?
此刻,貞隆帝心心念念的二皇子正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已經做好受那座偏僻裡的屍骨所累的準備了。
不曾想,以斷案如有神助著稱的周域,查來查去,查到了南子逾頭上。
挑著扁擔走街竄巷的貨郎和賣柴火燒炭的老翁言之鑿鑿聲稱,親眼目睹南子逾不止一次身形鬼祟的踏入那座宅邸。
而宅邸藏屍的枯井裡,亦發現了南子逾的白玉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