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胤植側身看了看錢謙益,表情很複雜。
大概意思是,這位又是誰啊?什麼意思啊?
我堂堂衍聖公出麵給你們讀書人謀福利,竟還有人跟我唱反調?
錢謙益隻好站出來,道:“葛詹事此言差矣,祖宗成法,立國之本,豈能動就動?這其中牽涉到下讀書人,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朝廷動蕩,我朝內憂外患,眼下做任何決策,都應以求穩為主,盲目冒進隻會葬送大明兩百七十年的前程!”
葛世振早有準備,立即反駁道:“錢尚書言之鑿鑿,卻不知,自古以來變則通,不變則亡。大明如今內憂外患,正是需要變革之時。回顧曆史長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軍拓土,秦國商鞅變法,終成一統。曆朝曆代的興盛,無不依賴於適時之變。若一味固守祖宗成法,不求變通,無異於作繭自縛。”
“倘若我輩讀書人皆以周禮為尊,崇尚舊製,何不乾脆恢複成周朝的諸侯封地製度?但試問,即便如此,就能保證下太平,無諸侯割據之憂嗎?隻怕到時候,仍有諸侯國不甘現狀,效仿商鞅,勇於變法,最終脫穎而出,反客為主,重新統一下。若真有那一,大明之基業,又將置於何地?”
“論語有雲,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可見儒家本身就提倡與時俱進,不斷變革,方可不斷接近理想中的道。此為君子之於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這番話講完,大殿上安靜地出奇。
錢謙益臉色黢黑,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臣子和皇帝爭辯的過程,其實對錯並不重要,看的誰更占理。
讀書人最擅長的就是引經據典,最擅長的就是舌戰,就是俗稱的辯論,再粗俗點,就是罵街,就算沒理也要占三分。
偏偏葛世振也是讀書人,還是榜眼出身,論口才,論學識,不屬於在場任何人。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出自論語雍也篇,孔夫子以齊、魯兩國的曆史變遷為例,去論證一個國家通過適時的變革,可以逐步接近甚至達到理想中的道。
君子之於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出自論語裡仁篇,意思是君子對於下的事情,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隻考慮怎樣做符合義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