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空,朱元璋愣了一下:“咱的倭扇行?”
貞觀時空,李世民安心觀看天幕了,沒辦法,被閨女背刺了,進不去。
【這首詩是明太祖評價倭寇國的詩,把整個倭寇國比作井底的癩蛤蟆,如跳梁小醜一樣。】
“太白兄,評價一下。”
已經來到貞觀時空的李白麵對魏征的提問表示不想說話。
“有時間要見見這位洪武皇帝了。”李白默默的寫下了一首詩,和朱元璋寫的詩的意思大致相同。
“張彥,後世有福了。”李麗質笑嘻嘻的看著張彥。
“無所謂,反正我不學了。”張彥表示能接受,應該說讓李白多寫個幾百首才好。
曾經淋過雨的人,總是想把彆人的傘掀了。
【王朝建立時,都會派遣使者通知周邊國家,讓四夷臣服,大明同樣如此。】
【而在這些小國中,出了一個倭寇國,當時的倭寇國處在內亂時期,也就是倭寇國的南北朝時期。】
【大明國書被送到了南朝,當時的倭寇國因為內亂,很多浪人都在沿海劫掠,明太祖擊潰張士誠後,張士誠的殘部就和倭寇勾結。】
【所以大明國書中的言辭就比較霸氣了。】
【上帝好生惡不仁者。向者,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華風不競,凡百有心,孰不興憤?自辛卯以來,中原擾擾,彼倭來寇山東,不過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歲以來,殄絕北夷,以主中國,惟四夷未報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傷物命。故修書特報正統之事,兼諭倭兵越海之由。詔書到日,如臣,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
【但是南朝的懷良親王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二百五,直接殺掉了大明使臣。】
【消息傳回大明後,明太祖大怒,準備教訓一下倭奴國,但是當時大明還有很多敵人沒有消滅,再加上元朝東征倭寇時遭遇台風,倭寇僥幸擋住了元朝大軍。】
【所以明太祖就暫時沒有搭理倭寇國。】
【洪武十四年,倭寇國來到了大明,希望大明能接受他們的朝貢。】
【但是明太祖因為懷良親王的無理,給倭寇國回了一封信,指責倭寇國。】
【王居滄溟之中,傳世長,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環海為險,限山為固,妄自尊大,肆侮鄰邦,縱民為盜,帝將假手於人禍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與王,王若不審巨微,效井底蛙仰觀鏡天,自以為大,無乃構隙之源乎,王涉獵古書不能詳細,始號曰倭,後惡其名,遂改日本,自漢曆魏晉宋梁隋唐宋之朝,皆遣使奉表貢方物生口,當時帝王或授以職,或爵以王,或睦以親,由歸慕意誠故報禮厚也,若叛服不常構隙中國則必受禍,如吳大帝晉慕容廆元世祖皆遣兵往伐,俘獲男女以歸,千數百年間往事可鑒也,王其審之。】
【雖然明太祖拒絕了倭寇國的朝貢請求,但是明太祖也知道了當時倭寇國的情況。】
【當時的南朝已經快滅亡了,明太祖也就懶得計較了。】
【並且因為隔海相望,大明將士雖然勇武,但是天氣卻不受大明控製,所以明太祖的意思很明確。】
【倭寇國隻要老實,就什麼事都沒有,如果敢找事,就讓倭寇國知道大明的厲害。】
【之後明太祖開始在沿海修建衛所,又把倭寇國定為了十五個不征國之一,】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喜歡掌握天幕,行走萬朝請大家收藏:掌握天幕,行走萬朝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