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半個月前,泰迪殿下率先發起了攻擊,刹那間,整個布魯公國被戰火所籠罩,內戰就此全麵拉開帷幕。
泰迪殿下迅速結束了鄉下地區的戰鬥,然後集中兵力,準備對泰隆殿下陣營發動更猛烈的攻勢。
此時,從布魯公國的地圖上來看,兩位殿下的勢力範圍大致是以瑪瑙河為分界線。
泰隆殿下掌控著瑪瑙河以北的中部地區,和公國東部地區。
而泰迪殿下則是占領了瑪瑙河以南,以及公國北部的鄉下地區。
如果單純從所占區域的麵積來比較,兩位殿下可謂是平分秋色。
但是,泰隆殿下手中掌控的領地可是整個布魯公國最富庶的地方,甚至還有至關重要的都城——布魯蘭德。
這些地方局勢相對更加穩定,商業繁榮,農業發達,使得泰隆殿下的勢力也愈發雄厚。
與此相反,泰迪殿下所占據的領地儘管頗為廣闊,但其中大部分都與盧西亞公國交接,這裡常年戰火不斷,局勢動蕩,更不沒有辦法穩定發展,相對貧窮很多。
並且很多老牌大貴族都是支持泰隆殿下的,而一些新繼承爵位的貴族和一些新興貴族則是支持泰迪殿下,這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的。
所以,從明麵上看,泰隆殿下占據著絕對的優勢。
然而,結局卻令人瞠目結舌。
戰爭的局勢原本並非如此一邊倒,泰隆殿下所率領的軍隊也曾士氣高昂,準備為了榮耀而奮勇作戰。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戰爭進入關鍵階段時,許多原本效忠於泰隆殿下的貴族突然臨陣倒戈,紛紛投向了泰迪殿下一方。
這些貴族不僅背叛了曾經的誓言和忠誠,還在自己的領地內大開方便之門,任由泰迪殿下的軍隊長驅直入。
他們猶如一把鋒利的匕首,直刺泰隆殿下的心臟。
就這樣,在短短十天不到的時間內,泰迪殿下以驚人的速度席卷了布魯公國的大片領土,並迅速逼近首都布魯蘭德。
當泰隆殿下察覺到局勢不妙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此時的泰迪殿下已然完成了對整個布魯蘭德的合圍,將這座城市緊緊圍困起來。
而泰隆殿下手中僅剩下最後的這座都城作為唯一的依靠,形勢岌岌可危。
誰也沒有想到,戰爭的局勢如此急轉直下。誰能想到原本勝券在握的泰隆殿下會在轉眼間陷入如此絕境?
泰隆殿下的陣營領地,從最東邊到最西邊也有五六百公裡之多,就算是騎士從最東邊到最西邊也要十天的時間。
很顯然,其他領地根本連一點反抗都沒有,紛紛倒戈向了泰迪殿下。
局勢已然明顯傾向於泰迪殿下一方,泰隆殿下的敗局似乎已定。
此時,如果他能夠當機立斷,舍棄都城,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就連在布魯蘭德坐鎮的洛克王國龍騎士,也勸泰隆殿下投降,不至於死那麼多人,同時也可防止布魯公國遭受重創而一蹶不振。
但是,泰隆殿下所在的都城布魯蘭德,可是整個公國最堅固的堡壘,他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掉,也不甘心就這樣輸掉大公的寶座。
於是,泰隆殿下抱著最後一搏的決心,他再次集結所有效忠他的貴族領主,想要奮起反擊。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那座被視為固若金湯的堡壘——都城布魯蘭德,在短短一天內就被攻破了。
這一驚人的變故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竟然是有人為了討好即將崛起的泰隆殿下,毫不猶豫地打開了都城的城門。
而且,這種行為並非僅僅發生在某一處城門口,而是整個布魯蘭德的所有城門,無一例外都被徹底打開!
當城門緩緩開啟的那一刻,泰隆殿下的命運似乎就注定了。
在激烈的戰鬥中,泰隆殿下奮力抵抗,他揮舞著手裡的騎士劍,眼中充滿了悲憤和不甘。
他不明白,那些不久前還在與他一同謀劃未來,發誓要為布魯公國的繁榮而努力的貴族們,為什麼會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候背叛他。
他的雙眼之中,燃燒著熊熊怒火,同時又飽含著無儘的悲憤與深深的不甘。
但無論他如何英勇抵抗,最終還是無法改變局勢。
泰隆殿下終究還是戰死在大公寶座之下,他的夢想和抱負也隨著他的生命一同消逝。
隨著泰隆殿下的戰死,泰迪殿下毫無疑問將會順理成章地登上大公的寶座,成為新的統治者。
至此,布魯公國的內戰結束。
這一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誰也沒想到,這場激烈的內戰竟然會結束得如此迅速。
但是,事情並沒有到此而結束。
正當眾人興高采烈地歡慶著泰迪殿下即將榮登大公寶座之際,一場風暴正悄然醞釀。
泰迪殿下不動聲色地展開了他的大清算行動。
那些曾在戰場上臨陣倒戈的貴族們,渾然不覺自己已成為獵物。他們滿心歡喜地應泰隆殿下之邀,前往宮廷參加所謂的慶功盛宴。殊不知,死亡的陰影已然籠罩而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