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羅姆·凱根與埃莉諾·吉布森:洞察性格脾氣,理解周圍人群
在我們探索如何看待家庭、社會人際關係以及周圍不同人群性格脾氣的旅程中,傑羅姆·凱根和埃莉諾·吉布森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宛如明亮的燈塔,為我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供了獨特且深刻的視角。
傑羅姆·凱根對氣質的研究專注於兒童早期行為風格的差異,並深入探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個體日後的性格發展。他發現,嬰兒從出生起就展現出不同的氣質類型,例如有些嬰兒較為活潑好動、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而有些則相對安靜、內斂,對刺激的反應較為溫和。這些早期的氣質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會持續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在家庭環境中,了解凱根的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家人的性格脾氣。比如,家中有一個天性敏感、容易緊張的孩子,家長以往可能會覺得孩子過於膽小怯懦,試圖強行改變他的行為。但依據凱根的觀點,這種氣質類型是孩子天生的一部分,過度強迫可能會適得其反。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為他創造一個相對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幫助他逐步適應外界的刺激,而不是強行讓他變得勇敢無畏。對於性格較為活潑外向的家庭成員,我們也能明白這可能源於他們早期的氣質傾向,從而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他們的熱情奔放,欣賞他們為家庭帶來的活力。
在社會人際關係裡,凱根的研究提醒我們,每個人的性格脾氣都有其根源,不能簡單地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判。在職場中,遇到性格急躁、決策迅速的同事,我們不應一味地指責其魯莽,而要想到這或許與他的氣質類型有關。這種理解能讓我們以更平和的心態與之相處,通過有效的溝通方式,發揮其決策果斷的優勢,同時避免因性格差異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埃莉諾·吉布森的研究則聚焦於感知覺發展,尤其是兒童對環境中危險和安全線索的感知。她的“視崖實驗”表明,嬰兒在早期就能對深度等危險信息產生感知,這反映出人類在感知環境並據此調整行為方麵有著內在的機製。這一理論雖然看似與性格脾氣沒有直接關聯,但實際上,個體對環境的感知和反應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性格脾氣。
一個從小在充滿關愛、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的人,可能會形成樂觀、自信的性格脾氣。因為他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到的大多是積極的環境信號,對世界充滿信任。相反,若成長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和威脅,個體可能會變得謹慎、多疑。例如,在一個經常發生爭吵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對周圍的人際關係格外敏感,性格上也會更加小心翼翼。
從吉布森的視角看周圍人群,我們能明白性格脾氣並非憑空產生,而是與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環境感知緊密相連。當我們遇到性格孤僻、難以接近的人時,不應立刻給他們貼上負麵標簽,而是要意識到可能是他們過往的經曆讓他們對周圍環境缺乏安全感,從而采取了這種自我保護的行為方式。以這樣的理解為基礎,我們可以嘗試用友善、耐心的態度去接近他們,幫助他們逐漸放下防備。
對比傑羅姆·凱根和埃莉諾·吉布森的理論,凱根側重於從個體內在的氣質差異出發,探討性格脾氣的早期根源;而吉布森則強調外部環境感知對性格脾氣形成的影響。二者相互補充,讓我們從內外兩個維度全麵理解性格脾氣的形成機製。
將他們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在麵對家庭、社會人際關係以及周圍不同人群的性格脾氣時,要結合凱根的氣質理論,尊重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氣質差異,接納家人、朋友和同事獨特的性格特點,避免強行改變他人。同時,依據吉布森的環境感知理論,意識到性格脾氣背後可能隱藏的環境因素,以同理心去理解那些性格脾氣與常人不同的人。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洞察他人的性格脾氣,建立更加和諧、理解和包容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收獲更多的溫暖與支持,讓自己的內心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變得愈發強大和平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因性格脾氣差異帶來的各種人際關係挑戰。
喜歡每天讀百位世界頂級哲學心裡學請大家收藏:每天讀百位世界頂級哲學心裡學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