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極端的高溫天氣已經襲來,我們的蘇市基地準備得怎麼樣?”
首長問道。
“首長,蘇市基地是我們提前在建造的庇護所。
但時間緊迫,災前建成的空間有限,物資儲備也隻夠1500萬人的月用量。
沿海的城市隻是粵省就有一億多人口,現在隻有繼續擴建。”
“津市一千多萬,滬市二千多萬,蘇浙六千多萬,粵省一億多,沿海這些城市一共有三億多人口。
如果想要在海嘯和大洪水淹沒城市之前把群眾全部轉移,現存的庇護所根本不夠。”
“那就繼續修建基地。
在20號之前,用最快的速度,建造出來可以容納數億人口的基地。”
總理敲了敲桌麵,用堅定的語氣說道。
“對我們華國人來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口罩期間,基建狂魔的稱號已經被驗證了。
“我覺得,倒不必要修建這麼龐大的基地。”
“如今氣候多變,現在是安全的地方,等到以後就說不定了。”
坐在下首的氣候專家說道。
“就現在的氣溫來說,溫度已經接近70度了,地麵溫度說不定已經接近一百度了。
最好的安置地點是在海拔高和寒冷的地方,當然現在也沒寒冷的地方。
但雲貴川和西北部地區、東北部地區肯定更長久。”
“但極端的高溫後呢?匿名信裡也講了溫差極端變化,那麼到時候這些地方安置的人員就會受到極寒的困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另一位環境專家反駁道。
話音一落,大家都沉默了。
國家可以付出極大的代價,用最快的速度去建成無數個庇護所。
但庇護所畢竟隻是臨時安置,肯定比不是長久之計。
如果真的氣溫驟變,並不一定可以保護群眾。
“那就把庇護所設置在礦區和森林附近,這樣可以就近取材挖煤,保障供暖,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真到了那時候,我們也隻能儘力而為了。”
“開放所有防空洞和地下設施,讓民眾避難。”
軍方領導說道。
首長聽完大家的發言,最後拍板道:
“那就這麼辦,一切以人民群眾的生命為第一原則。”
“除了這些設施建設,同時更要做好物資的準備,舉全國之力進行食物和衣物的儲備。”
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運作了。
街道上,交通維護人員和交警們忙碌地穿梭著。
他們身著統一的製服,身姿挺拔,神情專注。
在路口,交警們揮舞著手中的指揮棒,時刻關注著車流的動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