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上樓,王二三電話就響了,是陳立打來的。
“喂,我說你到底什麼時候過來,哥們兒雖然淩晨三點才回來,六點就自然醒了。”
王二三因為於顯亮的電話心情大好,回了句玩笑話,“孩兒啊,老子已經到樓下了,彆著急。”
“滾犢子!”陳立腦子飛快一轉,很快就明白王二三在占便宜,立馬懟了回去。
“哈哈哈哈哈哈哈”,王二三一邊笑著一邊按電梯。
剛出電梯,沒想到陳立已經守在電梯口了,盯著王二三手裡的盒子兩眼直放光。
“快快快,快打開瞧瞧!”陳立忍不住催促起來。
“著什麼急,回家再說。”
“哎呀,那你倒是走快點啊,烏龜變的啊?!”
“”
剛進家門,王二三實在受不了陳立,打開了盒子。
盒子一開,陳立就兩眼發直,不知道什麼時候戴上了一雙白色的手套,像珍寶一樣將印章托在手心仔細端詳。
手指沿著篆刻字體和雕刻的邊緣遊走,時不時抬起手指查看是否會有印泥的殘留。
估摸著陳立還要看上一會兒,王二三便一屁股坐在沙發上,安靜地等著。
陳立看印章的眼神慢慢地從驚喜到迷茫,最後被困惑所籠罩。
“真是怪了,奇了怪了。”隻見他嘴裡嘟囔,然後把東西輕輕放回盒子,又打開了手機搜索著什麼。
最後,他轉過身對王二三說道,“老王,說起印章,我不得不給你科普一段。”
於是,他振振有詞地說了起來:
陸遊有詩說:“金印煌煌未入手,白發種種來無情”,表現自己壯誌未酬的苦悶。
沒有官印,就無職無權,就無法參與國事,於是“興來買儘市橋酒,大車磊落堆長瓶”,隻好一醉方休。
官印是官吏行使職權的信物,俗話說“官憑印信”,戰國以後,國君授與臣下權力時,要給一種信物作為憑證,於是軍事上有兵符,外交上有使節,政治上有官印,古代官員到任後第一件事是“驗印”,然後公布“接印視事”的告示。
所謂“赤紱在躬,非印不明。整傳符節,非印不行。龜鈕犢鼻,用爾作程”漢李尤《印銘》。
紱是古代係印章的絲帶,棨是古代一種證明身份的通行證,傳和符信都是古代憑證,龜鈕犢鼻指印鈕,指代官印。
銘文意思是:印佩在身,沒有官印不能明確身份:棨傳之類的憑信,沒有官印行不通;有龜鈕犢鼻的官印,用它作為規程。
官印的大小、形狀也跟官職尊卑有關。一般說來,在同一個時代,印大官大,印小官小;正方一印官大,半通印、長條印官小。
例如北宋印製規定,諸王及中書門下印方二寸一分,樞密院、宣徽三司、尚書省諸司、開封府印方二寸,節度使印方一寸九分,其它印一寸八分。
又如明清印製規定,從布政使到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官用正方印,稱為“正印官”或“印官”;其它臨時差委,以及非正規係統的官員,則用長方形的印章,稱為:“條記”、“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