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風雲,巾幗獻策
在邊境戰爭徹底結束後的一段日子裡,大虞朝雖迎來了和平,但朝堂之上卻泛起了新的波瀾。一些保守派大臣認為,戰爭已經結束,應該削減軍備,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民生建設中。而以阮清婉為首的將領們則堅決反對,他們深知邊境雖暫時安寧,但狄戎部落隨時可能卷土重來,軍備鬆弛必將給國家帶來巨大隱患。
在一次朝堂議政中,保守派大臣李大人率先發難。他身著華服,邁著方步,緩緩走到朝堂中央,撩起衣擺,恭敬地拱手向皇帝說道:“陛下,如今狄戎已退,邊境太平,百姓得以喘息。我朝多年征戰,國力損耗巨大,國庫空虛,百姓亦渴望休養生息。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削減軍備開支,將資源用於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如此方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李大人言辭懇切,眼中滿是對國家民生的憂慮。
阮清婉聽聞,眉頭瞬間緊皺,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與堅定。她身著戎裝,英姿颯爽,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抱拳向皇帝行禮後,聲音洪亮且堅定地說道:“陛下,李大人所言雖有道理,但臣以為此時削減軍備實非明智之舉。狄戎雖遭重創,但元氣未傷,其狼子野心從未改變。他們以遊牧為生,生性剽悍,對我朝肥沃土地覬覦已久。一旦我朝軍備鬆弛,他們必定會抓住機會再次入侵,屆時百姓又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我軍將士在前線拚死拚活換來的和平,難道就這樣輕易葬送嗎?”阮清婉神情激動,目光掃過在場的大臣們,試圖讓他們理解局勢的嚴峻。
另一位支持削減軍備的王大人也站了出來,他微微皺眉,反駁道:“阮將軍,你這是危言聳聽。如今狄戎剛剛戰敗,短時間內怎敢再次進犯?況且,削減軍備所節省下來的資源,可大大改善民生,用於修建道路、橋梁,開辦學校,培養人才,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我們不能總是活在對戰爭的恐懼之中,而忽略了百姓當下的困苦。”王大人一臉嚴肅,振振有詞,似乎他的提議才是真正為國家著想。
阮清婉麵色凝重,目光如炬地看著王大人,說道:“王大人,兵者,詭道也。狄戎向來狡猾,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乘之機。我們不能心存僥幸,以為一時的和平就能換來長久的安寧。若此時削減軍備,待敵軍再次來犯,我們將如何應對?難道要讓百姓再次拿起鋤頭去對抗敵人的利刃嗎?到那時,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土地,還有無數百姓的生命和家園。”阮清婉越說越激動,雙手不自覺地握緊了拳頭。
朝堂之上,兩派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支持削減軍備的大臣們強調民生的重要性,認為百姓的生活困苦亟待解決;而阮清婉等將領則堅持軍備不能鬆懈,邊境的威脅始終存在。大臣們的聲音此起彼伏,在朝堂上回蕩,氣氛愈發緊張。
皇帝坐在龍椅上,神色凝重,陷入沉思。他深知,這不僅關乎國家當前的資源分配,更關係到國家未來的安危。他看著朝堂上爭論的大臣們,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麵,他心疼百姓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希望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麵,他也明白阮清婉所說並非毫無道理,邊境的隱患確實不能忽視。
林若璃聽聞朝堂上的爭論後,心急如焚。她深知阮清婉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必須想辦法說服皇帝及眾大臣,讓他們全麵認識到維持軍備的重要性。
於是,林若璃一頭紮進丞相府的藏書閣。閣中彌漫著陳舊書卷的氣息,陽光透過狹小的窗欞,灑在堆積如山的古籍上。她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借著微弱的燭光開始翻閱,不放過任何一本可能記載相關曆史教訓的典籍。遇到關鍵之處,她便用朱砂筆仔細標注,再工工整整地抄錄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書房堆滿了密密麻麻寫滿字的紙張,那是她為說服眾人所做的努力。
與此同時,她還親自走訪京城中那些退伍的老兵。這些老兵們居住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生活大多並不寬裕。有的住在簡陋的茅草屋中,有的在街邊擺攤勉強維持生計。林若璃不顧路途遙遠與環境簡陋,一家一家地拜訪。她耐心傾聽老兵們講述當年在邊境的戰鬥經曆,關於狄戎的作戰風格、生活習性,以及他們對邊境局勢的見解。老兵們被這位丞相府千金的誠意所打動,紛紛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曆,甚至翻出了當年的舊物件,講述背後的故事,這些都為林若璃提供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經過數日廢寢忘食的努力,林若璃整理出了一份詳實且極具說服力的奏章。在奏章中,她不僅詳細列舉了曆史上眾多因削減軍備而導致國家陷入危機甚至滅亡的案例,如[具體朝代1]在戰勝敵國後,盲目削減軍備,忽視軍事力量的持續發展,結果在敵國暗中積蓄力量後的突襲下,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山河破碎;[具體朝代2]因過度注重民生建設而輕視軍備,使得邊疆防禦空虛,被外敵長驅直入,百姓慘遭屠戮。同時,她深入分析了大虞朝當下的局勢,闡述了維持軍備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