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的匱乏讓一切都變得稀缺。
每個人都想從人力變成畜力勞作。
這兩頭牛是村民的一切希望,也是一切矛盾的開始。
反而是陳東,雖然拿不到隊上的任何資源,可他偏偏能實現自給自足。
鋥光瓦亮的玻璃已經準備好,土地也已經備荒完成。
不過,周晴還是有些疑問。
為了這輛鹿車,陳東從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腿疼。
可耕地隻有一上午,其餘的時間,鹿車完全在閒置。
可劃分出的責任田又不能擴大,鹿車就等於閒置下來了。
這麼一算,並不劃算。
哪知陳東麵露竊喜,把聲音壓得很低。
“理論上來說,麵積確實不能擴張,但是高度可沒人限製啊!”
“高度?”周晴滿眼都是狐疑,隨即嗤笑道:“你還能把地種到天上不成?”
“怎麼就不行呢?”陳東反問道。
眼見陳東收起嬉笑,周晴立馬意識到,陳東沒開玩笑。
可這事壓根就不能實現啊!
這確實是陳東的規劃。
幾十年以後,農業飛速發展,漸漸衍生出覆地膜、扣大棚等技術。
這種技術攻克了天氣的困擾,但是沒解決土地的問題。
在很多偏遠山區,可利用土地十分有限,所以就衍生出階梯培育房,在有限的土地,將土地產能翻倍擴大。
……
陳東帶著周晴上了山。
陳東沿著耕地,圍成一個正方形。
這就是陽光房的基礎麵積。
在山頂蓋房子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兒,絕不是找幾塊木頭搭上就行。
首先要考慮的是,陽光房的首要難點在於光照,這直接影響濕度和溫度,也決定了農作物的長勢。
另外,還要考慮山上土壤。
房屋的自重很大,如果土壤過於鬆軟,那房屋就會下沉,時間久了,房屋必然傾斜。
若是碰上暴雨,很容易直接坍塌。
思來想去,陳東決定用三合建造法,隻有這種辦法,才能滿足陽光房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棟陽光房需要三種建築材料。
最先解決的就是地基問題。
這本來就在山頂,更容易被風雨侵擾。
而且,山間更潮濕,用木樁子打地基,顯然不合適。
隻能用澆築!
澆築法,最好的材料就是水泥。
可現在資源十分有限,根本燒不出水泥,隻能另尋他法。
水泥在房體結構中的作用,不僅僅是讓房子更結實,還能給房子提供延展性。
免得房屋下沉的重量,讓磚瓦開裂,以此保護房子的安全。
知道了原理,一切就都好辦了。
半晌兒,陳東想到一個絕好的平替品!
水泥的主要構成是石灰、黏土還有石膏。
石膏和黏土的性質很像,都是為了更好地增加其結實程度,從而提高耐用性。
可石膏礦很難找,所以必須放棄石膏這一項。
轉頭。
陳東原地挖出四個基坑,又挖來幾筐黃泥,把之前燒製好的石灰摻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