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周晴驚駭,陳東笑著解釋。
現在頭頂有陽光,腳下有水源,屋裡的溫度過高,就會讓水汽蒸發,而多餘的水汽又會重新凝結在頭頂的玻璃上。
要麼蒸發掉,要麼滴落到地上。
如此一來,這就變成了良性的生態循環。
陳東模擬的,正是華東平原的天氣原理!
彆說是現在,就算是幾十年以後,這種改良手段也是絕對的大手筆。
隻不過,因為麵積小,加上現有技術有限,導致很多設備不能實現。
可是,這些不能急。
荒野求生這麼多年,陳東有一套自己的生存經驗。
人和自然隻有處於平衡的時候,一切都會正向發展。
可如果想要讓發展速度加快,那人類就必須占有相對的主導權。
假如不能意識到這點,人類就不會從農耕時代進化到工業文明。
為了讓生態鏈更好控製,陳東特彆選了幾塊結實的木板,鋪在一樓的地麵。
晴天陽光足,就把板子撤掉,陰天或者晚上,日照不充分的時候,就把板子重新蓋上,免得水蒸氣過於嚴重,反而破壞了應有的平衡。
這一方天地是否平衡,完全取決於陳東!
這一身本事,就是他度過災年的底氣!
也是在這時候,陳東的心才放下來。
雖然現在還不夠完善,但最起碼已經可以實現基礎種植。
半個月的時間,麥苗又長了半寸左右。
長出來的麥苗根根青翠,唯獨根莖有些脆軟。
這問題本身不大,適量追追肥,這問題就能解決。
但問題是,陳東自己慪發的肥料已經消耗光了。
必須重新慪發!
可慪發至少需要一個月!
陳東倒是能等,土裡的苗子等不了。
如果持續缺肥,根莖就會被壓垮,連抽穗都實現不了,更彆提豐收了。
現在隻能重新提起弩,再進山打獵!
打獵這件事,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危險。
冬天的威脅主要來自氣候和動物的饑餓,而春天則是因為發情。
發情這件事,在人類社會既浪漫,又刺激。
可放在動物界,隻剩下刺激了。
發情期的動物隻認可異性的同類,除此以外,踏進它領地的人都會受到無死角攻擊。
保險起見,陳東需要一點時間重新整理裝備。
……
吳家溝的天氣陰晴不定,氣溫也忽冷忽熱。
責任田裡的莊稼,情況十分不好。
種下去半個月了,隻露出一個尖尖。
發育得慢就算了,關鍵還有泛黃的跡象。
這是缺鉀肥導致的,靠著農家肥根本滿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