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望帶一路大西軍,將近十萬兵卒。在石柱三十裡外一個峽穀口,發動了幾次進攻。
隻是張獻忠還未到來,孫可望也極為消極。
每日派出兩營人馬,輪番攻擊峽穀口。無論攻擊成果如何,到了天黑,就鳴金收兵。
一連四五天都是如此。
到最後,孫可望分兵圍住峽穀口,全然沒有攻擊的架勢。
在石柱的眾人,也不知孫可望搞什麼名堂。不知在援軍,還是醞釀大的陰謀。
趁著孫可望孤軍到來,應先將其擊潰。再集中精力,應對其他兩路。
常威這個辦法也極為可行,隻是不被其他人看好。
按照以往的對策,依靠四川複雜的地形,將大西軍拒之門外。等到大西軍糧草耗儘,他們自會退走。
石柱的一眾主官,更傾向於這個策略。
眾人的不作為消極應戰,急得常威怒斥眾人沒有遠見。
這幾年,常威沒經曆什麼大戰,但也沒有閒著。
常威在廣州高級講武堂,進修了一年。又跟隨盧生幾個月,學習過謀略戰法,眼界見識不是一般人可比。
在來四川之前,也做過詳細的功課。
在崇禎十四年,張獻忠第一次入川潰敗,廣州高級講武堂以此為案例,也有詳細的分析過。
能擊退張獻忠的農民軍。
除了依靠四川的地形,官軍的英勇抵抗,還要歸功於幾方的援軍。
張獻忠入川是一支孤軍。
不僅麵對四川的官軍,湖廣、陝西一帶的援軍,在外圍配合圍剿。
張獻忠多方對戰,能活著逃出去,也算是幸運的了。
現在與以往不同,張獻忠占領湖廣,陝西又被李自成控製,四川成了孤軍。
張獻忠隻要步步為營,隻要沒有大的變故,吞並四川也是早晚的問題。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這次擊退大西軍,難保張獻忠不會卷土再來。
隻有大量殺傷大西軍有生力量,削弱大西軍的實力,才會一勞永逸。
常威分析完這些,眾人也沒有反駁的理由。
就在眾人要被常威說服的時候,馬祥林橫插一腳,聲言白杆兵不會去冒險。
至於另一個原因,馬祥林也不能明說。就是常威搶了他的風頭,讓他很是不爽。
在自己的地盤,風頭讓一個外人搶了去,馬祥林難以接受。
從最開始的戰術討論,到最後成了人身攻擊。
常威也隻是二十出頭,能成為一方主帥。馬祥林開始質疑,常威是不是靠裙帶關係上位。
馬祥林這麼順嘴一說,也讓眾人埋下懷疑的種子。
有時候信任和權威,這東西也很是奇妙。
就是常威的年輕,讓眾人對其缺少信任。就是常威的策略再好,也缺少說服力。
這話要從王成,或者是秦良玉嘴裡說出來,或許就有不一樣的結果……
常威顧全大局不計較,白虎一師其他主管,可就不那麼好說話了。
馬祥林又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
白虎一師千裡支援,就算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在馬祥林眼中,白虎一師就該如此一樣。
馬祥林質疑常威,無形之中挑釁白虎一師。
普服信、潘必文等人,對其怒目而視。
馬祥林雖是心驚。但轉念一想,在自己的地盤,量他們也不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