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齡本是明朝,一個落榜書生。後投靠大西軍中,逐漸嶄露頭角,深受張獻忠器重拜為軍師。又是大西軍中,為數不多的讀書人,難免有些高傲。
汪兆齡的一番分析,講的頭頭是道。
曾經的官軍厲害,最後不還是,降的降死的死。大明軍就算再厲害,又能厲害到哪去,不也是一個人。
隻要擊敗大明兵,再收降一些大明兵。大西兵也會脫胎換骨,成為大明兵一樣的精銳……
人到困境的時候,總有些賭徒心理,張獻忠也不例外。
本是反對出兵的張獻忠,也聽從汪兆齡的意見。讓潘獨鼇帶兵,殺大明軍一個出其不意。
張獻忠雖有賭徒心理,還是留了個心眼。避免潘獨鼇再敗,隻給他兩營兵馬,就算有損失,也可以接受。
潘獨鼇也彆無他想,帶上相應輜重後,領兵殺向忠縣。
有李定國、馬元義之敗。按著張獻忠的意思,將兩萬大西兵,分前、中、後三路。
前路一營人馬,充當先鋒軍。潘獨鼇自領本部兩營,居中隨時支援策應。後路一營人馬,為援軍以應萬變。
從慶州府重鎮武寧,到達忠縣,有幾十裡的路程。要是急行軍,一晝夜便可到達。
三路兵馬間隔小半日行程。
要是前路軍遇襲,潘獨鼇有足夠的時間應對,是進是退可以應變。就算有損失,也不會太大……
報……
前路營人馬,在藤蕪溪遭遇攔截,何將軍請求增援。
“雙方交戰情況如何!”
聽到遭遇敵襲,潘斌心中一緊,慌忙詢問戰況。
“與何將軍交戰的敵軍,有四百餘人。”
聽了探子的彙報,潘斌放心不少,但還是請示道:“父帥!我們是否前去支援。”
要是彆人這樣問,潘獨鼇一定會嗬斥一番。一個五千人的前路營,和四百人交戰,還要請求增援。
不知何參將傻,還是當他潘獨鼇是傻子。關鍵自己的兒子,想也不想就問自己。
對於自己的獨子,潘獨鼇還是極為愛護,耐心的向其解釋一番。說完後還不忘教導兒子,以後遇事要多動動腦子。
看著潘斌虛心受教的樣子,潘獨鼇莫名的來氣,又極為的無奈。
但凡有其他子嗣,潘獨鼇都會將這個兒子廢了。本期望兒子文武雙全,無奈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本和馬元義聯姻,可謂是強強聯合,潘斌也算有些價值。
隻是馬元義身死,讓潘獨鼇多年心血,都付之一炬。
向張獻忠要兵報仇是假,潘獨鼇想要幾萬兵丁,逃離這個是非之地。
不知張獻忠是,有意還是無意。前後兩路軍,都是張獻忠的心腹,又是一前一後。或許是做賊心虛,潘獨鼇總感覺,張獻忠防著自己。
現在前路軍遇襲,正合潘獨鼇的意思,直接向探子說了兩字——再探。
打發走探子,潘獨鼇令兩營人馬,原地休息再做打算。又讓人拿來地圖,認真觀看起來。
彆人都以為潘獨鼇,是在尋找對敵之策。隻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在尋找出路,一個可以逃離這裡的出路。
隻是潘獨鼇大字不識幾個,一看到字頭都疼。認真看地圖,也隻裝模作樣而已。畢竟現在是有身份的人,總不能讓彆人看扁不是。
看了一會,也看不出所以然。索性直接叫來向導,詢問是否可以繞道走。
向導是本地的村民,對這一塊也極為熟悉,直接向潘獨鼇解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