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沉思半晌,選擇把配方發在天幕上。
“張仲景他是名副其實的醫聖,一生都在為解救世人的痛苦而努力。”
“他不僅專研中醫理論,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傷寒雜病論》,還親自為病人臨床診治,開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出生於東漢末年的南陽涅陽縣,他的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並且在朝為官,這使張仲景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古聖先賢的典籍。”
“當時社會動蕩兵禍連連,加上疫病橫行,很多百姓都死於非命,而統治者隻顧著爭權奪利,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
“因此,張仲景從小便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他最崇拜的人就是春秋戰國的名醫扁鵲,立誌將來也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在他10歲左右的時候,拜了同郡的名醫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在求學期間,不管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製,張仲景從不叫苦叫累。”
“張伯祖見張仲景是可塑之才,便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張仲景也不負眾望,很快便成為了一個名醫,並且青出於藍勝於藍,在當地的名氣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
“儘管張仲景厭惡官場,但由於他的父親在朝為官,他也被迫通過舉孝廉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
“按照當時的規定,官員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這樣一來張仲景便不能為百姓治病了。”
“後來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打開衙門,但卻不問政事,隻為患病的百姓診治。”
“這一舉動在當時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不止當地的百姓就連外地的百姓也都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向張仲景求醫。”
“後世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xxx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成為[堂]的來曆。”
“俗話說:大兵之後,必有災年。”
“東漢末年先後爆發過5次大瘟疫,很多城池因此變成了空城,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死於傷寒病。”
“為了根治傷寒病,張仲景辭去了官職一心鑽研醫術。”
“他在《素問》、《靈樞》等古代醫書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辯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時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張仲景也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後來《傷寒雜病論》經過整理,分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張仲景是在冬至那年與世長辭的。”
“他曾在冬至日為無家可歸的人免費提供祛寒嬌耳湯,防止他們的耳朵凍爛。”
“由於張仲景將這種藥的外形製作成為了餃子的樣子,因此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冬至這天吃餃子,並且說:冬至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挨凍了”
當張仲景得知後世為紀念他冬至吃餃子,且說吃餃子耳朵就不會挨凍時,他的臉上先是露出一抹難以置信的神色。
他緩緩踱步,目光中滿是感慨,仿佛看到了千百年後的家家戶戶,在冬至這一天,熱熱鬨鬨地忙碌著和麵、調餡、包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中品嘗著餃子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