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人製是元朝忽必烈時期推行的一種民族歧視政策。
蒙古人:作為元朝的“國族”,在政治、法律和經濟等諸多方麵享有各種特權。
在官員任用上,蒙古人往往占據最重要的職位。
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等。
他們在元朝的政治和經濟領域中也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常被任用為理財官員等,在科舉和任官方麵也有一定的優勢地位。
漢人:這裡的漢人主要指原金朝統治區域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他們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限製,例如在官員任用方麵,高級職位大多被蒙古人和色目人占據。
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域內的民眾。他們處於四等人中的最底層,在政治權利、科舉名額等方麵受到更多的歧視性對待。
法律上量刑也存在不平等,如同樣犯罪,南人受到的懲處往往更重。
而這種四等人製加劇了民族矛盾,雖然在元朝統治的不同時期執行的嚴格程度有所差異。
但總體上對元朝的社會穩定和民族融合進程產生了複雜的影響。
光是看密密麻麻的彈幕評論,忽必烈就有些頭皮發麻,他當然知道這是為什麼。
隻是沒想到對其抗拒程度到不願承認元朝是中國的。
“一切準備就緒後,57歲的忽必烈取《易經》誌哉坤元之義,將國號由蒙古大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的皇帝變為了大元皇帝。”
“為了使自己的統治更加合法化,忽必烈引入佛教建立了宗教體製和國家體製並行。”
“一切都走上正軌的忽必烈,將重新走向征服世界的戰爭。”
“南宋境內相較蒙古和中國北部的構成截然不同,這裡河流縱橫城市棋布,長江天險更是讓南宋都城臨安易守難攻。”
“城市裡備足了火藥和糧食,這對於不善於攻城戰的蒙古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忽必烈決定建立一支水軍,順著漢江自北而下破宋。”
“公元1273年,襄樊陷落南宋防禦體係崩潰,三年後南宋太皇太後謝道清帶著宋恭帝出降,奉上了傳國玉璽和降表。”
“南宋都城臨安陷落,此後元軍開始著手消滅南宋的殘餘勢力,直到忽必烈65歲這一年,宋元雙方在崖山海進行了最後的海戰。”
“史稱:崖山之戰。”
“宋軍戰敗,南宋至此滅亡,元朝正式實現了自唐朝以來的又一次大一統。”
視頻素材時錦初采取的是電視劇畫麵,這也讓曆朝曆代的百姓們看得更有意思。
趙匡胤眉頭緊鎖,雙眼死死盯著那畫麵中謝道清帶著幼弱的宋恭帝出降的場景。
他怒目圓睜,雙手緊握成拳,憤怒的氣息在周身彌漫。
“朕開創大宋殫精竭慮,隻為保江山永固百姓安寧,為何最後會落得如此境地!”
他看著那小小的宋恭帝,眼神中既有心疼又有恨鐵不成鋼的惱怒。
“如此稚子,如何能擔得起江山之重?”
“朕當年結束亂世開創太平,可如今,這大宋竟在這孩子手中走向末路…”
“……”
為什麼會把如此重擔壓在一個孩子身上?
為什麼是這樣的?
“……”
趙匡胤用腳趾頭想都能猜到為什麼。
哪怕是這樣,他也無力改變這一切。
無奈與悲哀交織在臉上。
“在攻克襄陽的同時,忽必烈還因為倭國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不肯向自己臣服,而發動了征倭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