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
“47歲的魏征身為東宮屬官,平時沒少勸李建成對付李世民,於是李世民便派人把魏征抓來問他。”
“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
“魏征非常直率的回答道:太子若是聽我的就不會落到今日這個下場。”
李淵:“”
說的沒毛病。
老大
唉,這輩子注意點吧。
老父親表示他也無能為力啊。
“李世民早就聽說了魏征的才名,見他這樣直言不諱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還給他封了個官,讓他做自己的幕僚。”
“至此,魏征終於得到了重用。”
魏征:“”
“李世民登基後,進封他為諫議大夫負責規諫諷喻,不過魏征的才能可遠遠不止這些。”
“魏征性格耿直有經國之才,李世民對他十分信任,根據史書記載魏征一生的諫諍有數十萬言,涉及軍事、文教、禮法等諸多方麵。”
“且還主修了二十四書中的《隋書》,對李世民的治國方針也做出了建議,對唐朝影響深遠。”
“那麼魏征是如何建議李世民的呢?”
“李世民出身關隴貴族以武功起家,身邊的元老勳臣有不少主張以嚴刑治國,而魏征則力主不可,隋朝二世而亡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他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應該以仁德的王道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親眼見證了隋朝驟然滅亡的李世民深切地體會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選擇聽取魏征的建議,以仁德的王道治理天下。”
“同時肅清吏治,休養生息完善律法寬刑恤典,為唐朝全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魏征是締造貞觀之治的功臣之一。”
“後世史書將他和唐太宗也視為千古君臣典範,李世民本人也曾說過當今忠誠正直的臣子誰都比不了魏征。”
唐朝眾大臣:“???”
嘖嘖,誰都比不了魏征
好好好,終究是他們多餘了。
行吧,好吧,他們懂了,明白了。
嗯麼,他們才不生氣呢。
正在哄魏征的李二莫名感覺背後一涼,他轉頭瞧了瞧,沒啥啊。
今日真是不走運!
而二鳳沒發現的是魏征聽到天幕剛說的話,臉色稍有緩和。
“公元643年正月,魏征去世享年64歲,李世民非常傷心下旨追贈魏征為正一品司空,諡文貞陪葬昭陵。”
“李世民哀痛地說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麵鏡子啊。”
“也許是魏征去世讓李世民開始懷念故人,感歎年華易老。”
“在魏征去世的次月,李世民下旨建造淩煙閣命大畫家閻本立繪畫開國功臣二十四人像,史稱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中魏征排名第四。”
“然而沒過多久,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發,李世民疑心魏征結黨營私,便讓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