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時錦初忙著上課,利用下課時間做素材剪輯,萬朝天幕出現的也越來越少了。
當然,曆朝曆代百姓的日子也照舊過著,而一些戰亂的或昏君的王朝早已亂作一團。
該打打,該反抗,該推翻。
……
永樂年間。
明軍艦隊浩浩蕩蕩駛向倭國海域,船堅炮利,氣勢磅礴。
彼時倭國的兵器與明軍相比,實有天壤之彆。
倭國武士多使用長刀,雖鋒利卻長度有限,在與明軍交鋒時難以夠到裝備長槍的明軍士兵。
其弓箭製作工藝粗糙,射程近、威力小,弓弦張力不足,射出的箭矢往往綿軟無力,難以對身著精良鎧甲的明軍造成實質性傷害。
至於火器,倭國如今還尚處於起步摸索階段,為數不多的火繩槍不僅數量稀少。
而且裝填緩慢,精準度差,與明軍大量裝備且性能先進的火炮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在作戰指揮方麵,倭國諸藩各自為政,缺乏統一且富有韜略的指揮核心。
戰場上,倭國軍隊往往各自為戰,戰術配合混亂無序。
進攻時隻是盲目地衝鋒,毫無陣型與章法可言。防守時,又不能合理調配兵力,顧此失彼。
而明軍在朱棣的率領下則優勢儘顯,明軍戰艦高大巍峨,猶如海上巨獸。
船上配備的火炮種類繁多,有能遠距離轟擊的大佛郎機炮,其威力足以在一炮之下將倭國小船掀翻。
輕便靈活的虎蹲炮,就是適合在接舷戰中近距離殺傷敵人。
朱棣表示殺鬼子剛剛好。
士兵們手持的兵器也是精良無比,長槍如林,寒光閃閃,長度遠超倭國長刀,可在安全距離外刺殺敵人。
強弩勁矢,力道強勁,能輕易穿透倭國武士的鎧甲。
朱棣站在旗艦船頭,海風拂麵,心中滿是豪情壯誌。
見倭軍雜亂無章的陣形,他不自覺嘴角上揚,露出一個自信的笑容,朗聲道:“今日之戰,朕定要打得儘興!”
戰爭開始,明軍艦隊以整齊的陣型緩緩推進!
朱棣目光如電,注視著倭軍動向,大手一揮,喝道:“火炮齊鳴,先挫敵銳氣!”
刹那間,明軍戰艦上的火炮齊聲怒吼,火光衝天,硝煙彌漫。
炮彈呼嘯著砸向倭軍船隊,一艘艘倭國小船在炮擊中瞬間粉碎,木屑與殘肢斷臂在海麵上四處飛濺。
倭軍被這突如其來的猛烈炮擊打得暈頭轉向,陣腳大亂。
“全軍進攻,莫要放走一敵!”朱棣緊接著下達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