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隻好命曹彰北征並大破烏恒鮮卑聯軍。”
“公元219年,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駐軍於定軍山,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有利地勢,但被黃忠所斬。”
“曹操得知後親率大軍前往奪取漢中,但是劉備堅壁不出。”
“曹操與劉備相距數月後,決定放棄漢中撤往長安,可還沒等屁股坐熱乎,關羽就趁襄樊兵力空虛之際向曹操發起了進攻。”
“擒於禁斬龐德將樊城團團圍住,曹操隻好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最終聯合孫權偷襲了荊州要地江陵,這才結束了襄樊戰役。”
“戰後,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
“公元220年,66歲的曹操在還軍洛陽之後病逝,他臨死前留下了《遺令》,也就是up開頭所提及的。”
木其兮:【大事都是逼出來的,被逼無奈,不得不做。】
滴滴:【曹操臨死應明白這一點,功業是上天安排成就他的,不留豪言壯語就為不禍害後代。】
小匠墨:【曹操務實,知道自己死後什麼國家大事已經與自己無關,更不想因自己的遺言束縛了曹丕。】
跳躍空間:【作為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乾一番自己在乎的事業寧死的時候關照身邊的家人這才是最終的人性表達】
思哲:【曹操的遺囑,看了以後我隻覺得他這個人很可愛的!我很欣賞易中天老師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在世時實行了一係列的政策來恢複經濟,穩定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麵。”
“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製度,對當時的社會名都空而不居百裡絕無民者不可勝數的悲慘景象,起到了積極的整頓作用。”
你大爺:【曹操最有創造力,屯田給了中原老百姓安定的生活!】
曹操具有卓越的智慧和謀略,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善於審時度勢,製定出正確的戰略方針,如“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在麵對複雜的局勢和強大的敵人時,他能夠果敢決斷,迅速做出決策,抓住戰機,取得勝利。
例如官渡之戰中,曹操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果斷采納許攸奇襲烏巢的計策,一舉扭轉戰局。
曹操一生經曆了無數的挫折和失敗,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和堅韌不拔的意誌。
赤壁之戰大敗後,曹操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積極調整戰略,繼續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
他的詩歌作品如《龜雖壽》中“老驥伏櫪,誌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樂觀豁達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曹操的一生可以用“波瀾壯闊、壯誌未酬”來形容。
波瀾壯闊是因為他身處亂世,在政治和軍事舞台上縱橫捭闔。
從刺殺董卓,到聯合諸侯討董,再到統一北方,經曆無數戰役,展現雄才大略。
壯誌未酬是因為他雖有統一天下的抱負,赤壁之戰的失利使他沒能完成這個心願,最終隻能止步於北方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一千多年後,曹操遇到了一個懂他的人,那便是教員。
1975年教員對北大女教師蘆荻說,漢末三國時期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
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統一主要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稱曹操為“超世之傑”。
五湖四海,唯才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