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隊離開埃及時,尼羅河正泛著粼粼波光,岸邊的紙莎草在風裡輕輕搖曳。瑾潼勒住駱駝韁繩,回頭望了一眼遠處的金字塔,那巨大的石砌建築在夕陽下泛著暖金色,像一座沉默卻溫柔的裡程碑。李默策馬走在她身側,手裡拿著一張剛繪製好的路線圖:“按南洋商人給的標記,再走二十天就能到紅海沿岸的港口,到時候換乘他們的商船,順洋流走,不到一個月就能抵印度。”
瑾潼點頭,指尖輕輕撫過駱駝背上裝著埃及棉花種子的布囊。這布囊是阿青特意縫製的,上麵繡著小小的葡萄藤紋樣,針腳細密,像是把賀蘭的生機也縫在了裡麵。“得好好護著這些種子,”她輕聲說,“王伯要是知道埃及棉花能在賀蘭紮根,肯定要樂上好幾天。”
話音剛落,身後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眾人回頭,隻見一個埃及侍從騎著快馬追來,手裡舉著一個青銅盒子。“瑾潼姑娘!李默先生!”侍從勒住馬,氣喘籲籲地遞過盒子,“法老陛下忘了把這個交給你們——這是埃及的‘太陽石’,據說能在沙漠裡指引方向,陛下說你們去印度的路上或許用得上。”
瑾潼接過青銅盒,打開一看,裡麵躺著一塊掌心大小的淺色石頭,表麵刻著複雜的太陽紋路。她握緊盒子,對著侍從深深欠身:“替我們謝謝法老陛下,這份心意我們記在心裡了。”侍從笑著點頭,調轉馬頭往回走,身影漸漸消失在沙塵裡。
接下來的旅程比預想中順利。有了“太陽石”指引方向,商隊避開了幾處容易迷路的戈壁,遇到的部落也都帶著善意。在一個名為“庫姆”的部落,首領看到商隊攜帶的葡萄苗,眼睛一下子亮了——他年輕時曾隨商隊到過西域,嘗過葡萄的滋味,隻是一直沒能找到葡萄苗。瑾潼聽說後,特意從駝背上取下三株健壯的葡萄苗送給首領,還手把手教他如何培土、修剪藤蔓。首領感激不已,讓人牽來五匹駱駝,送給商隊當腳力,又派了兩個熟悉路線的族人,護送他們到紅海港口。
抵達紅海港口時,南洋商人早已帶著商船等候在碼頭。那艘商船通體塗著暗紅色的漆,船帆上繡著巨大的椰子樹圖案,遠遠望去像一隻展翅的海鳥。南洋商人站在船頭,揮著帽子喊:“瑾潼姑娘!李默先生!可算把你們盼來了!”
登上商船,瑾潼才發現船上早已裝滿了貨物——有南洋的香料、印度的寶石,還有幾箱她從未見過的熱帶水果。南洋商人笑著解釋:“這些水果叫‘芒果’,在印度遍地都是,甜得很,你們路上嘗嘗鮮。等到了印度,我帶你們去最大的香料市集,那裡的胡椒、肉桂,保管你們聞著就想多買幾袋!”
商船起航時,紅海的海水泛著寶石般的藍色,海鷗在船舷邊盤旋。瑾潼靠在船欄上,看著遠處的海岸線漸漸模糊,心裡突然生出一種奇妙的感覺——從賀蘭到羅馬,從埃及到印度,這一路跨越了山海,卻也把不同土地上的善意緊緊連在了一起。李默走過來,遞給她一個剛剝好的芒果:“嘗嘗?南洋商人說這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最是新鮮。”
瑾潼咬了一口芒果,甜潤的汁水在舌尖散開,帶著陽光的味道。她笑著點頭:“真甜,比賀蘭的沙棗還甜。等回去的時候,咱們也帶些芒果種子,說不定能在賀蘭種活。”李默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你啊,走到哪兒都想著帶種子回去,王伯要是知道了,肯定要把你當成‘種子收集官’。”
商船在海上航行了二十三天,終於抵達印度的“馬拉巴爾”港口。剛下船,一股濃鬱的香料味就撲麵而來——碼頭上擺滿了裝滿胡椒、豆蔻的麻袋,挑著擔子的小販穿梭在人群裡,嘴裡喊著聽不懂的印度語,卻帶著熱情的笑意。南洋商人熟門熟路地領著眾人往市集走,一路上不停有人和他打招呼,顯然是常來此處。
“前麵就是最大的香料市集了!”南洋商人指著不遠處的一片熱鬨區域,“那裡的香料不僅種類多,價格也公道。去年我就是在這兒買的胡椒,帶回南洋後很快就賣光了。”
走進市集,瑾潼和李默都看呆了——貨架上擺著五顏六色的香料,紅的辣椒、黃的薑黃、綠的羅勒,還有一些裝在玻璃罐裡的粉末,散發著獨特的香氣。商販們看到商隊攜帶的青瓷和棉布,紛紛圍了過來,用生硬的漢語問:“這……青瓷,多少錢?棉布,換胡椒嗎?”
瑾潼笑著拿出一塊印著葡萄紋樣的棉布,遞給身邊的一個老商販:“您摸摸看,這棉布又軟又結實,用來做衣服很舒服。您要是喜歡,我們可以用棉布換您的胡椒,一斤棉布換兩斤胡椒,怎麼樣?”老商販接過棉布,用手指反複摩挲,又湊到鼻尖聞了聞,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立刻轉身從貨架上抱來一袋胡椒:“換!我要五塊棉布,換十斤胡椒!”
消息很快在市集裡傳開,越來越多的商販圍過來,有的用胡椒換棉布,有的用寶石換青瓷,還有的甚至提出用自家種植的水稻種子換葡萄苗。瑾潼和李默忙得不可開交,直到夕陽西下,才把帶來的一半貨物換了出去,換來的胡椒、香料裝滿了三個大木箱,還有幾袋沉甸甸的水稻種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天晚上,南洋商人領著瑾潼和李默去見了印度的拉賈。拉賈的宮殿建在一座小山丘上,宮殿的牆壁上畫著色彩鮮豔的壁畫,描繪著印度的神話故事。拉賈坐在鋪著絲綢的寶座上,看到商隊帶來的青瓷賞瓶時,眼睛一下子亮了——那賞瓶上畫著賀蘭山的輪廓和印度的恒河,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在瓷瓶上融為一體,顯得格外彆致。
“這瓷瓶太精美了!”拉賈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瓷瓶的表麵,“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手藝,賀蘭果然是個神奇的地方。”瑾潼笑著說:“拉賈陛下,這瓷瓶是我們特意為您準備的,希望您能喜歡。我們還帶來了葡萄苗,想在印度的土地上種植,要是能成功,以後印度的百姓也能吃到甜美的葡萄了。”
拉賈聽了,高興地拍手:“太好了!我這就讓人準備最好的土地,把葡萄苗種在恒河岸邊。你們要是願意,也可以教我的子民種植棉花——我聽說埃及的棉花種子產量很高,要是能在印度種活,以後我們也能織出像賀蘭這樣好的棉布。”
接下來的半個月,瑾潼和李默帶著商隊在印度的各個城市穿梭。他們不僅用棉布和青瓷換了大量的香料、寶石,還教會了印度百姓種植葡萄和棉花的方法。在恒河岸邊,他們親手種下第一株葡萄苗,看著嫩綠的藤蔓在陽光下舒展,心裡滿是期待。有一次,他們在一個小村莊裡遇到了一場旱災,田裡的莊稼都快枯死了。瑾潼想起王伯教過的灌溉方法,立刻和村民們一起挖水渠,把恒河的水引到田裡。幾天後,田裡的莊稼漸漸恢複了生機,村民們感激不已,紛紛把家裡最好的香料和糧食送給商隊,說要“報答賀蘭朋友的恩情”。
離開印度的那天,拉賈親自到碼頭送行。他送給商隊一箱晶瑩剔透的紅寶石,還有一袋印度的“檀香木”種子:“這檀香木在印度很珍貴,香氣能保持很多年,你們帶回賀蘭,要是能種活,以後賀蘭也能有檀香木了。”瑾潼接過種子,心裡滿是感動:“謝謝拉賈陛下,我們一定會好好護著這些種子,等它們在賀蘭生根發芽,我們就給您寄去檀香木做的禮物。”
商船起航時,印度的百姓們站在碼頭邊,揮舞著手臂喊:“賀蘭的朋友,一定要再來啊!”瑾潼站在船頭,對著百姓們揮手,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這一路,他們不僅帶回了大量的貨物,更收獲了跨越山海的友誼。
喜歡江花玉麵請大家收藏:()江花玉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