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按時完成訂單,琉璃坊加開了夜班。夜晚的琉璃坊燈火通明,燈籠掛在屋簷下,將整個作坊照得如同白晝。工匠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揉泥塑形,將琉璃泥捏成規整的瓶身;有的負責繪製圖案,拿著細筆仔細勾勒幾何紋路;有的負責燒窯,守在窯爐旁觀察溫度;還有的負責打磨,將燒製好的琉璃瓶打磨得光滑透亮。村民們也主動來幫忙,張嬸和幾位婦人每天晚上都會提著籃子來送夜宵,有熱氣騰騰的麵條,還有剛烤好的油餅;村裡的年輕人則幫忙搬運原料和燒製好的琉璃製品;就連學堂裡的孩子們,放學後也會跑到琉璃坊,踮著腳尖幫工匠們擦拭琉璃瓶上的灰塵,小手雖然稚嫩,卻格外認真。整個賀蘭村都沉浸在忙碌又充實的氛圍中,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對未來的期盼。
入冬後,賀蘭學堂舉辦了首次文化交流會。此時的學堂早已裝扮一新,屋簷下掛著紅燈籠,窗戶上貼著孩子們剪的窗花,有中原的福字,也有波斯的玫瑰圖案。學堂的正廳裡掛滿了孩子們的作品:牆上貼著中原書法,“寧靜致遠”“天道酬勤”等字樣蒼勁有力;桌上擺著波斯詩歌的手稿,字跡娟秀;還有孩子們用兩種文字寫下的祝福卡片,有的寫著“願中原和波斯永遠友好”,有的畫著笑臉和玫瑰,充滿了童真。
交流會當天,波斯學者們現場教大家跳波斯的旋轉舞。哈桑穿著華麗的波斯長袍,隨著音樂轉動身體,長袍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引得村民們陣陣喝彩。不少村民也跟著學起來,雖然動作有些笨拙,卻格外認真,院子裡滿是歡聲笑語。中原老師則帶著大家寫福字、剪窗花,李默握著毛筆,在紅紙上寫下大大的“福”字,遞給身邊的阿米娜,阿米娜小心翼翼地接過,臉上滿是歡喜,還學著中原人的樣子,將福字倒貼在自家門上,寓意“福到”。
就在大家熱鬨互動時,波斯王子派來的使者突然到訪。使者穿著精致的波斯服飾,身後跟著兩名隨從,手裡捧著一隻錦盒。看到學堂裡熱鬨的場景,使者不禁感歎道:“賀蘭村真是把兩地文化融到了骨子裡,這樣的景象,在彆處可不多見。”他打開錦盒,取出一封王子的親筆信,遞給瑾潼和李默。信中說,波斯王室打算在都城舉辦一場“絲綢之路文化展”,邀請賀蘭村參展,展示琉璃製品、玫瑰製品以及孩子們的文化作品,以此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
瑾潼和李默看完信後,心中滿是激動。這不僅是對賀蘭村的認可,更是推動中原與波斯文化交流的好機會。他們立刻著手準備參展的物品,村民們也紛紛主動幫忙:阿青帶著學堂裡的小夥伴們,收集了玫瑰園裡的各色玫瑰花瓣,用膠水將花瓣拚貼成波斯纏枝紋圖案,製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花瓣畫;琉璃坊的工匠們精心挑選了最精美的琉璃製品,有青釉纏枝紋瓶、山水琉璃碗,還有新研發的幾何圖案琉璃盤,每一件都包裝得格外精致;阿米娜則和幾位波斯家眷一起,找來絲綢和絲線,縫製了帶有中原梅花刺繡的波斯掛毯,掛毯上的梅花栩栩如生,與波斯紋樣相得益彰。
次年春天,萬物複蘇,賀蘭山腳下的草芽冒出了嫩綠的尖兒,玫瑰園裡的玫瑰也開始抽枝發芽。瑾潼和李默帶著精心準備的參展物品,踏上了前往波斯的旅程。經過半個多月的跋涉,他們終於抵達波斯都城。文化展在都城的宮殿廣場舉行,廣場上搭建了許多展台,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展品琳琅滿目,有西域的地毯、印度的絲綢、大食的香料,而賀蘭村的展台則格外引人注目。
展台上,中原的青釉琉璃瓶上繪著波斯纏枝紋,陽光透過琉璃,將圖案映在地麵上,色彩斑斕;波斯掛毯上繡著中原的梅花,絲線細膩,做工精巧;玫瑰露裝在透明的琉璃瓶裡,散發著濃鬱的香氣,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孩子們的花瓣畫和祝福卡片更是擺放在展台中央,稚嫩的筆觸和真誠的話語,讓參觀者們紛紛駐足觀看。
波斯國王也來到了展廳,當他看到孩子們用兩種文字寫下的祝福卡片時,不禁拿起一張,仔細端詳著,笑著說道:“賀蘭村做的,比我想象中還要好。它不僅是商品互通的橋梁,更是文化交融的紐帶。”國王還特意邀請瑾潼和李默參加宮廷宴會,在宴會上,他們向國王介紹了賀蘭村的發展曆程,國王聽後十分讚賞,承諾會繼續支持賀蘭村與波斯的交流合作。
文化展結束後,瑾潼和李默受邀參觀波斯的琉璃工坊。波斯琉璃工坊規模宏大,工匠們穿著統一的服飾,正在忙碌地製作琉璃製品。他們看到一位老匠人用吹管製作琉璃器皿,老匠人將燒得通紅的琉璃料粘在吹管一端,然後含著吹管輕輕吹氣,同時用手不斷塑形,不一會兒,一隻晶瑩剔透的琉璃杯就成型了。瑾潼和李默看得入了迷,連忙拿出紙筆記錄下製作過程。波斯匠人也對賀蘭村融合兩地工藝的做法十分感興趣,雙方約定今後定期交流技藝,互派工匠學習,共同研發新的琉璃產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到賀蘭村後,瑾潼和李默第一時間將在波斯的見聞分享給村民們和工匠們。工匠們結合波斯的吹製工藝,開始嘗試製作更輕薄、更通透的琉璃飾品。他們將琉璃料燒得更軟,用吹管吹製出小巧的琉璃花、琉璃珠,再經過精細打磨,製作出項鏈、耳環等飾品。這些飾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商人們的青睞,不少商人紛紛前來訂貨,琉璃坊的生意越發紅火。
玫瑰園也迎來了新的變化。瑾潼從波斯帶回了新的玫瑰品種——這種玫瑰名為“波斯金”,花瓣呈金黃色,花期比普通玫瑰長一個月,花香也更加濃鬱,用來製作玫瑰精油時,產量能提高三成。村民們跟著瑾潼一起學習種植“波斯金”,翻土、施肥、澆水,每一個步驟都格外認真。到了玫瑰盛開的季節,玫瑰園裡一片金黃,濃鬱的花香飄滿整個村莊,吸引了不少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飛舞,景象十分迷人。
夏天到來時,賀蘭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來自江南的畫家,名叫沈墨。沈墨聽聞賀蘭村的美景和獨特的文化氛圍,特意沿著絲綢之路前來寫生。他背著畫板,一到賀蘭村就被玫瑰園吸引,立刻在玫瑰園旁找了一處陰涼地,支起畫板開始作畫。他筆下的玫瑰,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肆意綻放,色彩鮮豔,栩栩如生,仿佛能讓人聞到花香。
沈墨在賀蘭村待了整整一個月,他不僅畫遍了玫瑰園的美景,還將琉璃坊的忙碌場景、學堂裡的歡聲笑語、村民們的日常生活都融入了畫中。他畫了《玫瑰滿園》,畫麵中金黃的“波斯金”與紅色、粉色的玫瑰交織在一起,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畫了《琉璃夜作》,夜晚的琉璃坊燈火通明,工匠們專注地製作琉璃製品,燈籠的光映在琉璃上,格外璀璨;還畫了《學堂笑語》,孩子們在學堂裡寫字、唱歌,波斯學者和中原老師坐在一旁微笑看著,畫麵溫馨又美好。
沈墨離開賀蘭村時,將這些畫作帶回了江南。不久後,他在蘇州舉辦了“賀蘭風情展”,展出了在賀蘭村創作的三十多幅畫作。畫展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參觀,大家被畫中的美景和獨特的文化氛圍打動,紛紛詢問賀蘭村的情況。不少人更是沿著沈墨的足跡,帶著對賀蘭村的向往,踏上了前往賀蘭村的旅程。
從此,賀蘭村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為了方便遊客,瑾潼和李默在村裡又加蓋了幾間客棧,客棧的房間布置得格外溫馨,既有中原的木雕家具,也有波斯的地毯和掛毯,讓遊客們能感受到兩地文化的融合。村民們也紛紛開起了小店,張嬸開了一家小吃店,賣著中原的油餅、燉羊肉,還有波斯的烤饢、鷹嘴豆湯;王大叔開了一家手工藝品店,賣著村民們製作的琉璃飾品、玫瑰香皂;阿青也在玫瑰園旁擺了一個小攤,賣著用玫瑰花瓣製作的書簽和香囊,生意十分紅火。有的小店還推出了“玫瑰茶配江南糕點”的組合,玫瑰茶的香甜搭配江南糕點的細膩,深受遊客喜愛。
喜歡江花玉麵請大家收藏:()江花玉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