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還有第二個辦法,推恩令!”
雙管齊下!
推恩令是郡縣製度的一種優化,將繼承權調整為諸侯各子共同享有繼承權。
繼承者必須官降一級,防止貴族越來越多。”
掌握朝中重臣之心,非一日之功,嬴高心中自有定數,所以不急於一時。
馮紹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暗自思忖,說的好像很有理。
蒙毅見狀,走上前道:“公子,我也有一個問題,大秦律法雖然嚴格,但為何還有人敢挑釁?”
“蒙大人是否考慮過,問題出在律法本身?”
蒙毅眉頭緊皺。
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在律法麵前都應平等。
既然如此,律法怎會有問題?
“如果我下令誅滅你蒙家九族,你打算如何?”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蒙毅願意和九族一同赴死!”
嬴高對蒙毅的回答並不驚訝。
蒙毅和蒙恬,一個主文。一個主武。
蒙恬在外指揮軍隊,蒙毅在內輔佐祖龍,經常同乘一車外出,或在內廷陪伴左右。
“馮大人,你也會這樣做?”
馮紹表情緊張,緊閉雙唇,握緊拳頭。
抬頭直視嬴高,嚴肅道:“法律是國家基石,必須嚴格執行。”
雖然禍不及家人,但秦國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一個人犯罪,株連九族,所以必須遵守。
嬴高歎息。
難怪始皇對李斯更器重。
馮紹在某些事情上的確缺乏靈活性。
“大秦律法嚴峻,卻仍有膽大者公然挑戰。
諸位僅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思考,卻沒有深究是否因律法本身。
律法應順應時代之變而適時調整,不能一味地責怪百姓不遵法度。”
李斯在一旁默默點頭,對嬴高的言論頗感認同,但也僅止於表麵。
商鞅變法,在統一六國之前,確實適和那時局勢。
然而在六國歸一後,許多律法顯得過於嚴酷。
因此,嬴高提出的改革主張理論上可行,但空談易,實行難。
律法改革向來為國家之大事,為此犧牲的人不計其數,連商鞅也沒能幸免。
馮紹冷哼:“公子的言論聽起來簡單,敢問律法改革應該如何著手?”
“律法應分為兩類,一類適用於百姓,另一類適用於官員。”
蒙毅和馮紹麵麵相覷。
“大秦已統一六國,現在需要的是仁政治國,讓百姓能安心生活,而非提心吊膽。
至於官員,貪汙**者必須受到嚴厲懲罰!
戰爭結束,百廢待興,沉重的徭役和賦稅讓百姓無法喘息。
無路可走,必然反抗。”
“哼,儒家的老調重彈!公子大概不知道,對百姓行仁政,隻會讓他們更加無法無天。”馮紹嗤之以鼻。
蒙毅同樣反對:“公子,你應該清楚,先帝極度反感儒家思想!”
嬴高無奈,這兩個人顯然腦袋一根筋。
“假設蒙大人偶有過失,其罪行僅限於個人,不累及親屬,這與株連九族相比,怎麼選?”
“自然是個人負責。”
株連九族確實過於苛刻,若在兩者間作出選擇,他肯定傾向前者。
“馮大人,當前朝中貪腐成風,官員中飽私囊,倘若推行眾人相互監察,揭露貪官汙吏,試問朝堂之上的風氣將會有何轉變?”
嬴高轉過頭,望向馮紹。
馮紹想了想,道:“日益清正。”
話落,安靜的針落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