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趕緊趕路吧。”
葉希出聲提醒道。
就這一會兒功夫,油布傘上已經積了不少雪。
“哦,好。”
張雲娘回過神,邊走邊絮絮叨叨,“趕緊買完東西,回去將豆腐炸好,說不定今晚還能趕兩雙鞋出來,剩下的十三雙可能要等幾天了。”
心裡想著家裡的袼褙布應該還能製兩三雙鞋底。
聞言,葉希沉默一瞬,說道:“你和園園也做一雙新的,到時候大夥一起幫忙。”
聽老人說煤油燈下做活,很熬眼睛的,氣味也不好聞,吸得一鼻子黑灰,哪能讓她一個人忙活。
張雲娘聽到自己也要做新棉鞋,下意識想拒絕,說自己有換洗的棉鞋。
可抬頭見葉希目視前方,不容拒絕的模樣,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不知為何,她就是覺得這話好聽,心裡暖暖的。
於是更上心了,邊走邊合計,做17雙鞋需要多少布和棉花。
走在前麵的兩個半大小子聽說要有新鞋子穿了,對視一眼,皆咧嘴笑了。
有新衣服穿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沒想到還有新鞋子。
突然覺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四人到了雜貨鋪,買了三十斤菜籽油。
棉花兩毛一斤,怕不夠,一下子買了三斤。
做鞋麵的布有燈芯絨布和粗布,燈芯絨布一毛錢一尺,粗布五分錢一尺。
張雲娘考慮了一下,覺得粗布更劃算,更耐磨,隻是沒有燈芯絨布好看。
成年人做一雙鞋估摸著要一尺(03米),豆腐坊的人都是十歲左右的半大小子,扯了15尺粗布。
鞋裡布也扯了15尺,因為是細軟布,要八分錢一尺。
至於做鞋底的袼褙布,尋些舊衣裳和報紙糊幾層就可以了。
最後總賬算下來要八塊五毛五分。
張雲娘隻帶了七塊錢,加上葉希先墊上的一塊,還差五毛五分。
葉希反手又掏出一塊銀元來,其他人表示已經習慣了。
又拿了兩斤鹽花了一毛,一斤白糖花了一毛。
臨出門時見隔壁的藥店在開門,進去買了半斤石膏,花了兩毛五。
最後一分不剩。
看得張雲娘一臉肉痛。
雖然不知道買石膏和白糖做什麼,但她什麼也沒說。
回去的路上,楊不悔和狗剩依舊走在右上方,葉希剛好走在楊不悔後麵。
走著走著,葉希突然看見雪地裡有一絲血跡,眨眼間又不見了。
還以為是自己眼花了。
她再仔細看,又出現一絲血跡,就在一個腳印上,很快被落雪給掩蓋了。
順著腳印看去,隻見那個腳印正是楊不悔留下的。
彆不是受傷了。
剛想開口問問,瞥見血跡是他的褲腳蹭下的。
這個天氣,血跡沒凝固,還能沾在雪地裡,隻有一個可能性……
想到那個可能,葉希心頭一跳,細細觀察楊不悔。
側臉白皙,脖子纖細,身高在一米六左右,細胳膊細腿。
他是所有人中年齡最大的。
按道理來說,十四歲的年紀正處於青春期,應該長喉結了。
旁邊的狗剩比他矮,年齡比他小,一眼都能看見喉結。
但他一點兒特征也沒有。
當然,也有可能是遺傳、營養跟不上的原因。
三十斤的食用油是狗剩和楊不悔一起抬著走,用的還是陶瓷罐裝,抬的時間長了也是有一點壓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