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誌行背後突然發出嘭的一聲烈響。
好像有兩匹快馬,在他背後兀然用皮肉撞擊了一下。
那是教頭的手,截住了麥波爾打過來的拳頭。
院子不過十步見方,麥波爾從院門到馬誌行背後,不過隻是踮了下腳。
他這一拳雖然被教頭截住,拳風依然吹動了馬誌行的頭發。
神州大地上現存的武術流派,大多上溯至宋明之時,少有的一些能夠追溯到漢末三國,乃至春秋戰國時代,峨眉山白猿祖師司徒玄空。
以神州武術之種類繁盛、曆史淵源來說,是當之無愧的萬國第一,但這並不是說其他國家,就沒有傳承古老且優秀的出色武術。
英國人的拳擊是從羅馬人手裡傳下來的,拳擊比賽能夠得到上至皇族,下至流浪漢的喜愛,蓬勃綿延,曆久彌新,可以說是正在邁向鼎盛的一種武術。
麥波爾的拳擊技術,是得自名為“冰花岩”的流派,遵循更古老的嚴酷訓練方法,終日在身上塗抹橄欖油,僅以牛皮剪成細繃帶,保護手指關節及小臂,身體其他部位幾乎無防護的與球形岩石進行種種擊打對抗。
教頭隻看他開始這一踮腳一揮拳,就知道是個久經戰陣的悍勇之人,哪裡敢讓他靠近馬誌行,一手剛跟他拳頭撞了一下,另一手已經翻出一道棍影,直刺他咽喉。
那把短棍是教頭用慣了的武器,用的是上好的降真紅木,這種木頭紋理堅實,質地堅硬,落在真正的高手身上,卻能打出一股獨有的韌勁。
靠這種韌性揮棍的時候,棍頭的速度快的連影子都難找。
麥波爾臉上被擦出一道血痕的時候,耳朵裡才聽到了剛才棍影破空的尖嘯。
棍頭上寒光一閃,彈出三寸尖刃,一晃之下,就在麥波爾鎖骨的位置又多添一道傷痕,逼得他連退兩步。
但他這兩步一退,快拳又有了發揮空間,左手拳輕,右手拳重,左手直拳最快,像是弓弦一彈,就已經擊中教頭手背。
拳擊在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提出種種規範之後,外行看起來,拳擊手的技術彼此之間好像都已經沒有什麼差異,大家都隻是彈跳揮拳而已,簡直就好像全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
但其實在內行人眼裡,每一個成功的拳擊手,其風格必然都獨樹一幟。
麥波爾這種流派較古老的拳法風格就更是如此,擺拳、勾拳、拍擋等拳術形式,都隻是平庸,唯獨把直拳突出到了足以稱之為異常的程度。
他的體重達到二百二十磅以上,兩百多斤,但每次出拳的時候,前胸鬆空,腰胯帶韌,全身鬆軟的好像隻是一個不到一百斤的瘦高個子,等到拳頭打出的那一瞬間,才猛然繃緊。
像是在那極短暫、極迅捷的變化之中,把重量驟然增壓回去。
因為這種出拳的方法,他很不習慣使用指虎之類的武器,但是在曾經的接舷戰之中,麥波爾的拳頭在五分鐘之內,就打碎了三十名海盜的頭骨、槍支、刀刃和鐵手套。
他拳發連連,跳閃頻繁,為了追求反擊的效率,身子是以極低的幅度跳挪閃躲,以至於看起來像是在原地晃扭,左手出拳頻率比右拳略高。
兩人之間大片的空氣,都被麥波爾的拳頭打出“嘶拉嘶拉”的聲響。
教頭那根短棒在他手裡,快到連他自己都看不到棒頭何在,對方的拳頭卻總能在跳閃之間,避開那些最危險的軌跡,擊中教頭的手臂。
他們在一個呼吸的時間裡,各自連發十次左右的攻擊,碰撞聲密集到像一簇鞭炮同時引爆。
等兩邊節奏驟緩的一瞬間,才能看到麥波爾的身上,橫七豎八地多了幾道滲血的傷口,而教頭的雙臂尤其是右手,發紅發脹,雖然還握著棒子,但居然已經有點抑製不住的發抖。
這個時候,屋頂上的迪蒙西摩爾一躍而下,撲向馬誌行。
教頭像是腦後長了眼睛,左手回身攬雀尾,一股擠靠的柔勁,像用整個身體把馬誌行擠飛了出去,落在牆角。(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