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喬大聖的鑄劍之地,三千大類、總數難測的大道異象,依舊是那樣並行不悖地運轉著。
那條由萬古萬靈的歎息彙聚而成的白發長河,依舊是那樣漂浮著,但整個鑄劍之地的氛圍,都多了許多肅殺之意。
伯牛大聖捏著酒葫蘆,眉頭緊鎖的看著那鑄劍崖下的一道身影。
那正是火部天尊李長齡的心神投影,盤坐在虛空之中,麵朝著那條白發長河,並沒有去看崖上的鑄劍者,卻時不時的從身邊傳出一些道音,蘊含著無上的劍道玄妙。
鑄劍,也是劍道的一部分。
伯牛大聖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人,光是這段時間講述出來的鑄劍道韻,可能就已經不遜色於赤喬大聖數以億年的光陰中,積累下來的大道異象。
赤喬大聖明顯也從他的道音之中獲益匪淺,但越是如此,伯牛大聖心中的戒備就越深。
神道最講究利益交換,其中那些邪魔歪道且不去提,就算是神道中的正法,也要保證自己在利益交換的過程之中,能夠獲得好處。
李長齡作為火部天尊,在這種大劫之中,突然跑到大荒來送出這麼大的好處,隻能證明,他想獲得的東西,遠比這個好處大得多。
隻怕赤喬把自己給賣了,也未必能填上啊!
“你不必如此,我確實存著一些想要獲利的心思,但在真正見到他的鑄劍進程之後,我也確確實實想要看一看,他這把劍鑄出來之後,究竟會是什麼樣子。”
李長齡的影像轉向伯牛大聖,“放鬆一點吧,你雖然對鑄劍者存有好意,但因此而產生的肅殺之心卻不夠純粹,讓此地的劍味失調了。”
伯牛大聖深吸了一口氣,好像他平時深嗅酒香一般,這一口氣吸儘之後,滿空的肅殺氣氛都被他收了回來,清清淨淨,半點不存。
他又喝了口酒,好像把剛才的肅殺當做配酒的佐料,隨即咧嘴一笑:“莫怪,莫怪,大荒對天庭的天尊,總要有些戒心,尤其還是一位總掌萬界神道的天尊,你這樣跑上門來送好處,我心中實在是太忐忑了。”
“不知道之後我們究竟要怎麼才能回報你呢?”
李長齡直接說道:“如果這把劍能成的話,我當然是想要這把劍。”
伯牛大聖頓了一頓,沉吟片刻之後,歎了口氣:“明人麵前不說暗話,你看他這個癡性,這把劍要是真鑄成了,隻怕他是拚死也不肯交給你的,不如打個商量,如果這把劍鑄成了,我們兩個一起幫你乾幾趟活,抵了你這段恩情。”
他笑嗬嗬地說道,“反正堂堂火部天尊,手上的劍,本來也已經是天帝級彆的至寶。”
“赤喬這把劍,再怎麼著,也不可能超過你自己的劍,用這段協助鑄劍的因果,換我們兩個打手,應該還算劃算吧?”
這話實在已經是提前服軟了。
不服軟也沒辦法,伯牛大聖當年是親眼見過李長齡一劍殺入大荒的場麵。
那個時候,這位火部天尊剛剛突破到天尊高階的境界,就已經是銳不可當,橫掃八方。
大荒這邊現存的天尊大聖聯起手來,或許可以抵得住他,但是隻憑伯牛和赤喬兩位,絕不可能是他的對手。
“你們兩個的交情還真是深厚,不過你弄錯了兩件事,首先,這把劍並不像你所以為的那麼簡單,其次……”
李長齡轉頭看向崖上的人,“這把劍如果真正鑄成的話,赤喬大聖也就不複存在,根本不需要在乎他的意見了。”
伯牛大聖臉色一緊:“你什麼意思?”
李長齡目光也有些奇異,緩緩的伸出手掌,屈指一彈,虛空中那條蒼白長河如同一麵大鼓,被他的指尖彈響。
無數種歎息的聲音,形成一層層的波紋蕩漾開來,這些聲音,伯牛大聖也早就已經聽習慣了,並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
但是很快,伯牛大聖就察覺到了異樣之處,在所有的歎息聲中,有一個聲音變得越來越響亮。
那是他以前從沒有聽過的一個聲音,莊嚴神聖,飽含大光明,大慈悲,大威力,如獅子吼,如龍象鳴。
赤喬大聖收集到的歎息之聲,跨越久遠時光,橫儘虛空,搜覓無窮,大半都包含著那些人物當初發出歎息時,所說的某些字句。
但絕沒有任何一段字句,有這段聲音來得震懾心魂。
“他年劫來時,五陰煩惱,三毒熾盛,天人師墮,無上聖衰,永淪苦海,無有儘矣;”
“他年劫去後,三界天通,諸天廣法,六道渾一,不分貴賤,處處香花盛開,果實飽滿,世間多見樂土……”
光是聽到這段經文,伯牛大聖好像就陷入了一個不屬於過去、現在、未來,但又分明應該是過去某個時間曾經發生的場景之中。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大光明淨土,無邊無量,宙光龍象齊鳴,諸佛菩薩來謁,大虛空戒海之中都充斥著微妙不可思議的氣息,齊齊響應著這段經文。
佛祖的金身,巍巍然坐於淨土中央的三十六品金蓮寶座之上,垂眸觀視,結印說法。
時間這種東西,不足以承載成道者的痕跡,所以伯牛大聖觀望無量的時光,也無法確定這一幕是發生在什麼時候。
但是成道者本身如果願意,自然可以顯示出“世俗”所能懂得的情況,讓人明白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這段經文,應該是上古大劫剛剛結束的時候,諸天萬界平靜下來,佛祖感慨於大劫已經過去,盛世來臨的一場法會。
按理來說,這段經文之中是十足的期待、稱頌,並沒有什麼歎息之意。
但是偏偏,這段經文出現在了赤喬大聖吸引過來的無數歎息聲中。
伯牛大聖仔細多聽了片刻,聽出了端倪。
那段經文分為兩部分,一是描述劫來之時,種種苦難,二是描述截去之後,種種美好。
本來應該是先說劫來,再說劫去。
但是這段經文不斷輪轉,往複循環,聽的久了也可以看成是,每說一段美好,緊接著必然會再說一段苦難。
“他年劫去後,三界天通,諸天廣法,六道渾一,不分貴賤,處處香花盛開,果實飽滿,世間多見樂土;”
“他年劫來時,五陰煩惱,三毒熾盛,天人師墮,無上聖衰,永淪苦海,無有儘矣……”
“他年劫來時,五陰煩惱,三毒熾盛,天人師墮,無上聖衰,永淪苦海,無有儘矣……”
這看似是上古之時,稱頌大劫已經過去的經文,其實也是在歎息,大劫還必將再度來臨。
那低眉斂目的佛祖金身,到底是慈和安寧,清靜放鬆,還是深重憂慮,不忍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