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麒與曹文詔大軍在追到老哈河之後,沒有繼續向東追擊建奴聯軍,而是直接帶著大軍沿老哈河上遊南下,準備沿著冀州鎮在朵顏衛地盤上建立的哨點進入薊州鎮地盤。
要是按照原路返回宣府,距離實在太遠,他們的補給已經有點跟不上了。
至於之前建奴在駱駝山北麓一帶拋棄的大量宣府青壯,以及錢糧物資,自有陳奇瑜從宣府派來的軍隊接收。
隨著戰事結束,這些東西的絕大多數肯定是要還給原來的苦主。
而僥幸活下來的宣府青壯們,自然是重新返回各自的原軍堡。
因朱由校知道明末武將們喜歡殺良冒功,所以要求兵部在核驗首級的時候多了兩道手續。
此外,為了震懾宵小,對於那些殺良冒功的將領,一律斬首並傳檄九邊。
勇衛營與京營從大寧返回薊州,並最終回到京城,等於是圍繞著燕山山脈轉了一圈。
在大草原上擊潰建奴與蒙古聯軍,不僅是一場對建奴的大勝,也是一場震懾漠南蒙古諸部的武裝遊行。
有了這一次的大勝,重新恢複了大明軍隊的赫赫威名。
隨著勇衛營與京營一同返回京畿的楊麒,因建奴入寇宣府,被錦衣衛請到了詔獄喝茶。
喪城失地,不是將建奴趕出宣府地界就能輕易彌補的。
好在楊麒出關追剿建奴聯軍得力,不然一個斬首與傳檄九邊的下場跑不了。
但為了給朝堂和宣府一個交代,楊麒的宣府總兵是不能繼續當了。
念其追剿建奴有功,朱由校隻是將其貶為庶人。
等九邊什麼時候缺總兵了,可能還會繼續起複他,反正這楊麒挺能活的,一直活到了崇禎十七年大順軍攻陷蘭州城。
而百官一直彈劾的陳奇瑜,自然被朱由校以剛赴任不該承擔全部罪責的原由,給強保了下來。
但也不能什麼都不罰,陳奇瑜還是被朱由校給罰俸了半年。
孫承宗那邊,遭到百官彈劾的題本也不少,朱由校也隻是對他進行了小懲,將少傅降為少保。
而同樣負有連帶責任的兵部尚書袁可立與內閣首輔黃立極,朱由校也隻是進行了罰俸三月的小懲罰。
對於被懲俸的幾人,很快被朱由校以各種名義的賞賜給返了回去。
有罰就有賞,此次作戰中戰功卓著的馬世龍、左良玉、祖大壽、曹文詔、孫應元與楊崇猷等將領,也根據他們軍功大小進行了對應的賞賜。
但楊麒留下的宣府總兵朱由校沒有讓祖大壽調任,也沒有讓原先的副總兵升任,而是將掛陝西總兵援遼的侯世祿調任宣府。
祖大壽的私心太重,朱由校實在不敢讓他擔任一鎮總兵,更何況是扼守京師西北大門的宣府。
現在的祖大壽,依然掛著大同鎮副總兵的實職,也依然在孫承宗的帳下聽令。
黃台吉這次西征前半程尚算順利,但下半程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