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江南宋城的夜晚彆有一番風味,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緩緩展開。街道兩旁的燈籠都亮了起來,那溫暖的燈光透過紅色的燈罩,將整個古城映照得格外美麗。紅色的光影在石板路上搖曳,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大家在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廳裡吃了晚餐,品嘗了當地的特色美食。那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讓人垂涎欲滴,每一口都充滿了濃鬱的地方風味。
晚餐過後,博源一家和管老一家便要分彆了。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大家都感覺十分投緣,仿佛是相識已久的老友。逸晨和悅昕緊緊地拉著鸚鵡的爪子,臉上寫滿了不舍,不願鬆開。鸚鵡也似乎有些舍不得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在他們身邊飛來飛去,用它那獨特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留戀。
最後,博源和管老互相交換了聯係方式,他們的手緊緊相握,目光中充滿了真誠和期待,管老特彆讓他小兒子管文留了博源的聯係方式。他們約定以後有機會再一起相聚,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博源一家帶著滿滿的回憶,踏上了回家的路。在回家的車上,逸晨和悅昕還在興奮地談論著今天的經曆,那隻神奇的鸚鵡,美麗的江南宋城,還有結識的新朋友。他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快樂和幸福,仿佛這一天的美好永遠不會消逝。博源和何雲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心中也充滿了溫暖。今天的這次相遇,讓這個平凡的周六變得格外難忘,成為了他們心中一段珍貴的回憶。
博源他們跟管老他們分開後,兩娃意猶未儘,要繼續看江南宋城的夜景…
何雲拉著倆娃的手,一邊走一邊繼續說著江南宋城的曆史與文化……
江南宋城曆史文化旅遊區,猶如贛州這座曆史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涵蓋了眾多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古城牆,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跡之一。贛州古城牆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曆經多次修繕和擴建,現存的城牆主要是宋代和明代的建築。它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贛州城的四周,全長約36公裡,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城牆之一。
漫步在古城牆上,撫摸著那一塊塊古老的磚石,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脈搏在指尖跳動。城牆上的雉堞、敵樓、馬麵等建築保存完好,它們見證了贛州城千百年來的風雨滄桑和戰火硝煙。站在城牆上,俯瞰著贛州城的全貌,遠處的山巒起伏,近處的江水悠悠,城市的喧囂與寧靜在這裡完美融合,讓人不禁沉醉在這千年的曆史畫卷之中。
古浮橋,也是江南宋城的一大特色景觀。贛州古浮橋,又名惠民橋,始建於宋代,由100多隻木船用鐵鏈連接而成,橫跨在章江之上,是贛州城連接兩岸的重要通道。古浮橋猶如一條漂浮在江麵上的巨龍,隨著江水的起伏而搖曳生姿,充滿了詩意與浪漫。
走在古浮橋上,腳下的木板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江麵上,微風拂麵,波光粼粼,偶爾有幾隻小船劃過,泛起層層漣漪。遠處的章江新區高樓林立,與古老的浮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了曆史與現代的交融。古浮橋不僅是一座交通設施,更是贛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見證了贛州城的變遷,也承載著贛州人民的情感與記憶。
鬱孤台,位於贛州城西北部的賀蘭山頂,是江南宋城的又一標誌性景點。鬱孤台始建於唐代,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它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曾登上鬱孤台,寫下了千古名篇《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這首詞抒發了辛棄疾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也讓鬱孤台從此聲名遠揚。
登上鬱孤台,極目遠眺,贛州城的美景儘收眼底。台下的章江和貢江在眼前交彙,形成了贛江的源頭。江麵上船隻往來如梭,岸邊的垂柳依依,風景如畫。鬱孤台不僅是一處觀景勝地,更是一座文化的豐碑,它承載著曆代文人墨客的情思與感慨,成為了贛州文化的象征之一。
蔣經國舊居,位於贛州城的虎崗,是江南宋城曆史文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蔣經國在贛州擔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期間,曾在此居住和辦公。舊居為一棟兩層的磚木結構建築,具有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風格。
走進蔣經國舊居,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屋內的陳設簡單而樸素,按照當年的原樣布置,展示了蔣經國在贛州時期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在這裡,人們可以了解到蔣經國在贛州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以及他對贛州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蔣經國舊居不僅是一處曆史遺跡,更是一段曆史的見證,它讓人們對贛州的近現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